今年五一档比较神奇,同时出现四部质量还不错的国产新片:《记忆大师》、《拆弹专家》、《喜欢你》、《春娇救志明》。
网友赞这个五一档为“近期作品质量最高的电影档期”。
4月30日凌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更是在朋友圈发文力挺四华语片。
这波国产片小爆发让幕后君蓦然想起一个思考已久的问题——
“什么是好电影?”
答案可能五花八门——
“引起观众共鸣”、“表演真实可信”、“制作精良”、“视听效果震撼”、“引人深思”等等。
但我觉得对于多数商业电影来说,
有个最基本、最简单的标准——
把故事讲好。
本期电影小课堂,我就以2015年的科幻片《机械姬》为例,试着分析导演/编剧亚历克斯·加兰是如何讲故事的。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想看片见文末)
先撸一遍剧情:
神秘的亿万富翁纳森·贝特曼邀请公司一项幸运大奖得主、程序员加勒·史密斯到其别墅(高科技研究所)共度周末。
加勒在这里认识了名叫“艾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并按纳森要求对艾娃进行“图灵测试”,以判断其是否能像人类一样思考。
加勒在与艾娃多次的接触过程中,逐渐被艾娃所吸引,他决定帮助艾娃一起逃脱这座监狱式的别墅,让她获得自由。
但结果却是艾娃利用加勒和纳森的玩物机器人京子杀了纳森,弄到别墅门禁,丢下被困于别墅的加勒,最终独自逃往人类世界。
进入正题。
从最基本的层面说,故事是由一系列与剧情相关的信息组成。
在《机械姬》中,有时情节信息是通过台词解释的;
用台词解释剧情
有时情感信息是通过音乐、视觉和表演传达的。
情感通过特写表达
无论是通过哪种形式,电影中的每一刻都揭示给我们一些新的信息。
而信息的揭示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观影体验。
《机械姬》之所以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很重要的原因是选对了叙事视角。
在每一部电影中,编剧都必须选择用哪个角色的视角来讲故事。
比如《搏击俱乐部》采用的是受限视角——
观众基本是从主角杰克(爱德华·诺顿 饰)一个人的视角看整部电影。
《搏击俱乐部》中我们跟着杰克的眼睛看画面
观众只能看到杰克看到的画面,只能了解杰克了解的信息。
而《黑暗骑士》采用的是截然相反的全知视角——
故事不只是从蝙蝠侠的视角展开,也包括小丑等其他角色的视角。
《黑暗骑士》中不仅从蝙蝠侠、也从小丑的视角讲故事
这样观众比片中这些角色掌握的信息都要全面丰富。
说到底,叙事视角决定了观众将了解到哪些信息,以及如何了解这些信息。
在《机械姬》中,观众多数是从程序员加勒的视角看这个故事。
《机械姬》主要从程序员加勒的视角讲故事
这看似很合理,因为一开始看上去加勒似乎是主角。
但到了影片最后,我们了解到他在故事中和图灵测试中的角色并不是看上去那样。
实际上,女机器人艾娃才是全片的主角。(从《机械姬》这个片名也能看出来)
艾娃才是主角
因为艾娃拥有最强烈的渴望——获得自由;
她也面临着最艰难的障碍——和纳森斗智斗勇,操纵加勒帮她逃出去。
而最后实现目标的也是艾娃。
艾娃最终逃出别墅
《机械姬》实际上是通过加勒的视角讲述艾娃的故事。
那么用这种方式讲故事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完全从艾娃的视角讲故事会怎么样?
艾娃大部分时间都被关在自己的屋里,
几乎只和加勒有互动。
被关起来的艾娃
从艾娃的视角讲故事会让电影很无聊,
因为她无法提供足够多的新信息吸引观众。
同理,从纳森的视角讲故事也会很无趣。
他多数时间都在买醉,等着加勒掉入被操控的陷阱。
从纳森的视角去讲故事也会无聊
而且,纳森知道真正的测试是什么。
他从影片一开始就知道几乎所有信息。
所以他也不能为观众挖掘新的信息。
但加勒经历了从一无所知到了解全部真相的过程。
是他的发现之旅保持着观众的兴趣。
我们随着加勒逐渐发现更多真相
我们现在来看看加勒都发现了什么重要信息——
1 加勒发现自己来纳森别墅是进行图灵测试的。
2 艾娃警告加勒纳森不可信。
3 艾娃暗示自己喜欢加勒。
4 纳森在测试结束后会杀了艾娃。
5 纳森透露真正的测试是看艾娃是否能操纵加勒。
6 艾娃全程都只是在操纵加勒,并把他丢在别墅等死。
艾娃把加勒关在门里等死,自己逃跑
如果你们仔细回想情节,就会发现这六条信息的揭示有三大特点:
1 揭示顺序合乎逻辑情理。
2 随着信息的揭示,戏剧张力也在增强,直至高潮。
3 揭示信息的频率越来越快,使影片的节奏也越来越快。
这三大特点确保观众能一直被剧情吸引。
除了叙事视角的选择,《机械姬》讲故事的另一个秘诀在于懂得取舍和留白。
影片开场,镜头迅速展现加勒在某家公司上班,赢了某种大奖,坐上直升机飞往纳森别墅。
在最终成片中,这是加勒和飞行员的对话:
—— 加勒:还要多久才会抵达他的庄园?
—— 飞行员:过去两小时都在他的庄园上飞行。
从这两句对白,我们能推断出三点新信息:(1)这个大奖是去见某个人;(2)这人很有钱,拥有大片土地;(3)这个人住在一个被孤立的地方。
我们在来看看这一段飞机上戏份的剧本:
足足两页半长!而且充满了解释剧情的台词。
比如透露了加勒是一家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公司的程序员(programmer),他赢得了大奖,要去见公司老板等等。
这些都是观众需要知道的相关信息,但不需要现在就知道。
观众需要自己把点状的信息逐渐连成情节线。
这样当加勒终于见到纳森时,观众需要用心听他们的每一个词,好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加勒见到纳森的对话很有信息量
观众不知不觉中就被情节牵着走了。
这也是为什么剪辑有时被认为是对故事的最后一次改写。
《机械姬》幕后
通常导演们都无法知道观众需要了解多少信息,
直到把镜头剪到一起。
有时演员的一个眼神就胜过剧本上的千言万语。
相比很多生怕你看不懂而用台词强行推动剧情的low片,
《机械姬》绝对是一部尊重观众智商的电影。
关注 电影幕后故事,后台回复“机”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