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作文 > 正文

高分之道:在考场作文中,要努力体现出一个“我”-努力做题的作文

2017年全国Ⅱ卷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分之道:在考场作文中,要努力体现出一个“我”-努力做题的作文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③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④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⑤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⑥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红梅》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也在上面寄托了自己的感情。读了上面出自六首咏物诗中的佳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诗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高分之道:在考场作文中,要努力体现出一个“我”-努力做题的作文

写作导引

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写作者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这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也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上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也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融为一体,对写作者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试题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由于这作文题的要求是以其中的两三句诗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写作者在写作时应先明确这些佳句的含意,然后选出两三句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诗句确定出一个立意。因此,写作者应先逐句进行解读,然后再从中寻找立意的共同点。

第一句是诗人王安石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以此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魅力。王安石在北宋极端复杂的局势下,积极改革,然而,他的做法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梅花有共通的地方。第二句是赞美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第三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的品格。第四句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他物,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并表现了诗人从容不迫的气韵风度。第五句是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视作栋梁之材的。第六句是说梅花不同于桃杏。

③④的共同点是自信,可联系当下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去立意写作;③⑤的共同点是当自己的正道直行不被别人理解时,自己不应去迎合他人,而应坚持自我;①⑥的共同点是表象相同,但本质未必相同,所以,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②④的共同点是当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然,前面我们分析的都是共性,是找相似性。在实际写作时,写作者也可以从相反、递进、因果的角度去组合。比如,③②组合成递进关系,即人不仅要有自信,而且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等等。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合理引用。

高分之道:在考场作文中,要努力体现出一个“我”-努力做题的作文

佳作示范

心中自有大格局

在偌大的天地间,万物皆渺小如蜉蝣。然形虽如此,境界却分大小。唯心中有大格局,才可在广阔之天地与浩瀚之历史中绽放自己的光彩。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见一堂”或是“照四方”,正是格局大小的不同体现。所谓大格局,在我看来,是“人不知而不愠”的风度,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胸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抱负。

眼界往往决定格局的大小。眼界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即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冰心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眼光局限于一隅,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只能顾影自怜。反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她不以群芳争艳为进取,也不视桀骜封闭为高洁,她在平淡中透出一种豁达与坦然。格局孰大孰小,高下立现。

另一种眼界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看清内心。剪水为衣,抟山为钵,叩山为钟鸣,抚水成琴弦,山水的清音谁是知者?答曰:老庄。遵循初心,不慕功名,“将曳尾于涂中”,轻描淡写的一句真心话,将其内心恢宏博大的格局展现得淋漓尽致,博得后世知音无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尚志不在鱼,而在王与侯。既然认定自己有济世之才,有救世之志,便耐心等待,不必急于搔首弄姿,谄媚逢迎。历史不会薄待任何一个眼界超凡的人,他们心有乾坤的人生格局使得他们千古流芳。

底气亦是成就大格局不可或缺的因素。小小蝉儿,之所以敢以一声蝉鸣开启整个盛夏,是因为其有“非是藉秋风”的底气。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不依外物,因为自身足够强大,能够为梦想买单。格局不是一朝一夕便形成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努力。道阻且长时的希望,众生皆叹时的坚守,举世欲狂时的清醒,使才华积淀,使内心安定。

放眼历史的长河,怀才不遇简直是人生的常态。你是“不识凌云木”的“时人”,在“凌云始道高”时嗟叹,还是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一般自叹自弃,郁郁而终?唯拥有大格局的人,才可以剪断烦琐的网,惯看秋风春色,读懂世界的本色。

本文是一篇十分优秀的作文。从基础等级来看,本文从所给的佳句中选择了“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三句来组织行文,阐述了“心中自有大格局”的重要意义,切合题旨。文章语言精练,论证结构完整合理。从发展等级来看,本文立意不凡,引用灵活,旁征博引,不拘泥于所给的佳句,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根据需要灵活处置,显示了写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体现了写作者的智慧。

高分之道:在考场作文中,要努力体现出一个“我”-努力做题的作文

失误指津

昂首挺胸做个中国人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刀阔斧的改革整治,中国这头雄狮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倡议“一带一路”、成功召开十九大等,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但在享受国家进步给我们带来的荣耀时,我们也绝不能忘了思考:腾飞的中国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答:昂首挺胸做个中国人。

一身戏袍,一介戏子,一粒铜豌豆。那是中国史上的一个黑暗时代,一代奸臣阿合马把持着朝政,横行于人间,百官莫敢直言。此时他出现了:披着戏服,散着头发,忘情演绎。于是《窦娥冤》出世了。没错,他就是关汉卿。在《窦娥冤》问世后不久,阿合马便发现这出剧暗骂的竟是自己。于是,关汉卿被下了大狱。要么改,要么死,这是阿合马给他的选择。可关汉卿不,他站了起来,昂头挺胸,下定决心,“将碧血,写忠烈,做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

这便是他,一介戏子的风度,管你是谁,管你有什么权力,我便是我,我偏要为万民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话说的不正是关汉卿吗? 他,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是一个昂首挺胸的中国人!所以,中国人啊,请像关汉卿一样,面对不平的世事,抬起你们的头,挺起你们的胸,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一袭青衫,一顶儒帽,一把硬骨头。那是明朝一个青年勇敢追梦的故事。“你们同我合作,让我的儿子登上榜首,事后我一定不会亏待你们。”这是在科举考试前张居正对汤显祖说的一番话,汤显祖不肯,而同行的沈懋迫于这位首辅的淫威便答应了。张居正的儿子最后果然榜上有名。而汤显祖,“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这一句话,坎坷了他的仕途之路,但他不悔。在未来的岁月里,汤显祖不止一次地蔑视权贵,他说:“余方木强,故无柔曼之骨。”

这便是他,一位追梦人的执着。有人或许会问,汤显祖为什么不答应张居正,难道那虚无缥缈的执着比仕途更重要吗?是的,对汤显祖而言,哪怕默默无闻,哪怕受尽谗言陷害,也要无愧于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一个傲骨铮铮、丹心凛凛的汉子,一个昂首挺胸的中国人。所以,中国人啊,请像汤显祖一样,为了内心的操守,抬起你们的头,挺起你们的胸,做个堂堂正正中国人。

一件风衣,一辆自行车,一支率性的笔。那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她是一位美丽的小姐。一直在国外的龙应台终于回到了她深深思念的中国台湾,可台湾却变了样。不解,惋惜,痛恨,龙应台拿起了手中的笔,于是有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于是有了《幼稚园大学》,于是有了《生了梅毒的母亲》。因这些文章,父亲担心她会被人半夜杀死,朋友担心她会被上级请去谈话。可她不怕。

这便是她,华人世界一支率性的笔。你问她怕吗,她说不怕。因为她不愿做躲在角落里沉默的大多数,她只想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毫无疑问,龙应台为新时代放了一把野火。那么我们呢?更多的中国人呢?敢不敢跟着龙应台在平野上也放一把野火?所以,中国人啊,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抬起头,挺起胸,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美哉,我昂首之中国人,与天不老;壮哉,我挺胸之中国人,与国无疆。

这是一篇瑕瑜互见的习作。从基础等级上说,该文符合题意,首尾圆合,层次井然,文脉流畅。从发展等级上说,该文立意积极,论据丰富,句式灵活,不乏文采。该文难以进入一类文的原因有三。其一,篇幅过于冗长。考场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比较得体的文章是将字数控制在850字至950字,但该文有1200多字。显然,考生放开了写却未能收得拢,考场驾驭文字的意识淡薄。其二,引用存在疏漏。既然主体部分使用了三个人物为例,按照写作的逻辑,就应该每个例子都引用到所给的佳句,这样,文章才显得得体。不然,该例子存在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其三,现实性较模糊。“文章合为时而著”,但该文并没有体现出现实背景下的意义所在,所举的名人例子,也与时下没有多大的关系,读后让人不知作者的写作用意何在。

阅卷人:什么样的作文才叫“表达清晰”

中考高考作文的阅卷时间都非常紧张,要让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含与演绎手法,必须力求清晰,坚决避免各种“不清晰”。什么样的作文会被评为“不清晰”呢?平时所说的“条理不清”只是一个方面,下面讲到的各种情况,都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一种:

生造语言,用语有失规范

一些考生不能使用规范的用语,或穿插方言口语,更有的是考生故意生造语词,故作“典雅”,以显示“语言的脱俗”。

求知的瞳孔放飞色彩的希望,那方黑色的沃土贮满流连,赫然印着“情感用事与理性分析”。是的,站在雨季边上,绵亘于高三的岁月,即将步入社会的熔炉,凭借直觉和情感亲疏去认知这个纷繁的世界,还是逻辑分析,理性判断,助长理性的羽翼?我愿意让生命喷涌,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

可能一开始这“诗意”的语言会把阅卷老师吸引住,使其顿感“不俗”。可再稍加查看,就觉如坠云雾:什么是“放飞色彩的希望”?什么是“赫然印着‘情感用事与理性分析’”?什么是“让生命喷涌,让羽翼淬火”?用这种不规范的语言诠释思想,读者是不能清晰领会的,不会给高分。

第二种:

语言华丽,读者不知所云

不少考生只求语言华丽之美,往往无视语言的具体所指,无视读者是否能清晰领悟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

除了声音什么也可以发出,除了狂风什么也不能跳舞。

第一句好理解,第二句就令人费解了。还有一些学生喜欢“赶时尚”,喜欢写上网络用语或几句英文,如此亦让人读之困惑。故而在应试作文时,考生要牢记,那些自己不甚明了或是读者难以昭昭的语句,不宜出现。

我看到了一方净土,看到了袁隆平在这块净土上乘凉,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这是某考生所写议论文《守护》的结尾。首先,这是散文的语言,语言和文体不符。第二,太注重“玩深沉”,“乘凉,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读者无法领悟你的解读、你的意思,直接影响了老师的阅读情绪。修改如下便更加清晰,老师便有好感:

以自己脱俗的灵魂守护一方心灵的净土,我们就会像袁隆平那样怀揣乐观的心境,就是田间的“艰辛”也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就是日晒的“严酷”也还心揣理想的美好。

快乐到底是什么?你已经寻找到了吗?还是你仍然在迷茫中寻找呢?请停驻下来吧,看看周围看看自己,赶快行动吧.

此为某考生《寻找快乐》一文的结尾。需知,结尾尤应重视语句表达的清晰,或是再次强调人们应如何寻找快乐,或鼓励人们应如何寻找快乐。但读此结尾,读者困惑:“请停驻下来吧,看看周围看看自己”是什么意思?语言空洞而不实在,可谓空话废话。而一句“快乐到底是什么?你已经寻找到了吗?还是你仍然在迷茫中寻找呢”,也让人感觉作者说理没有底气,没有自信。请看如下修改:

快乐到底是什么?你应不会在迷茫中寻找了吧。生活可以如此美好,生活可以如此充满快乐,请停下匆忙的脚步,请减却内心的浮躁,看看周围看看自己,在生活中在这梦想的追求中,就可寻找到生命的快乐。

第三种:

严谨缺失,读者读之疑惑

一些学生总是过高地估计了别人对他的理解能力,往往忽视应有的交代、应有的铺垫。比如,一个记者问一个老人:“你为什么感到幸福?”老人说:“难忘妻子爱我的两个的细节。一是我走在马路上,我想她让往路的侧旁走,她总绕在我后面走。我问她为何。她说她要在后面看着我,怕汽车突然撞过来。第二个细节,就是一次我炒菜,她把剥好的橘子塞进我的嘴里。”其实这个表达不够清晰,实际上他只是回答了“什么细节让你感受妻子对你的爱”这个问题,若要清晰完整地回答记者的提问,话应如是说:我感受妻子的挚爱。难忘妻子爱我的两个细节。……生活中享受妻子如此的呵护,如此的挚爱,我感到生活的幸福、人生的幸福。

类似交代不清的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为常见,老师比较反感。

我喜爱月亮,却不了解月亮;我喜爱鱼儿,却不理解鱼儿;我喜爱芳草,却不懂得芳草。我希望月亮离我近一些,更近一些,直到我能抚摸它,可是它却碎了,伤心欲绝;我希望鱼儿长得壮一些,直到我能拿去炫耀,可是最后它死了,挺着硕大肚子;我希望芳草长得绿些,更绿些,可是最后它凋零了,皱着眉头。为何总是如此?我伤害的总是我的最爱?

读者读之困惑:我希望鱼儿长得壮一些,直到我能拿去炫耀,可是最后为什么它竟死了?我希望芳草长得绿些,更绿些,可是最后它怎么会凋零了,皱着眉头?显然缺少令人信服而不致困惑的交代。也要说的是不是如下的意思呢?

我希望鱼儿长得壮一些,直到我能拿去炫耀,于是我不停地往金鱼缸里加食儿,可是最后它死了,挺着硕大肚子;我希望芳草长得绿些,更绿些,于是我不断地往草里灌水、施肥,可是最后它凋零了,皱着眉头。

文章说清鱼儿、芳草为何被自己伤害至死的原因,也就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作者的意思亦也就清晰表达出来。

而在议论文中,此类问题尤为常见。主要表现在所引的例子或名言与论点间缺乏分析链接,读者无法感受例子与观点的有机联系,无法清晰感受作者的思考演绎过程。

有个记者问球王贝利:“将来你的儿子会也成为球王吗?”球王直截回答:“不会的。”记者诧异:“为什么?”球王说:“因为我有一个贫穷的爸爸,他没有。”唯其经历痛苦,方有生活幸福。对,球王的话语或许就包涵着这层意思吧。

“对,球王的话语或许就包涵着这层意思。”如此表达,显见作者无法完成分析推理,无法真正讲清这句话的理解,于是就来个“揣测”,来个“忽悠”。不如这样修改:

有个记者问球王贝利:“将来你的儿子会也成为球王吗?”球王直截回答:“不会的。”记者诧异:“为什么?”球王说:“因为我有一个贫穷的爸爸,他没有。”是的,是父亲的贫穷,使贝利蓄发了改变贫穷而进取追求的决心与意志,贝利也才有球王的身价与未来生活的幸福。生活昭示我们,往往唯其历经贫穷,方有生命的顽强搏击;也就往往惟其经历生活的痛苦,方有未来生活的幸福。

如此分析,材料与观点有了有机联系,表达也就清晰严密了。

本文选自《作文素材快线》杂志

相关文章:

  • 2015年四级英语作文范文(2015年英语四级作文素材赏析_爱语吧四级)2024-06-30 23:00:06
  • 你还在担心孩子的作文不会写吗_用了这些招,我再也不担心孩子的作文了!2024-06-30 23:00:06
  • 你会用到的50条英语作文写作金句!-英语作文30句万能金句2024-06-30 23:00:06
  • 小学各类作文写作要点收藏(小学语文各年级作文知识点大全丨附各类作文范文)2024-06-30 23:00:06
  • 英语一大作文类型(英语一大作文功能句预测+大作文模板)2024-06-30 23:00:06
  • 四级作文高分黄金模板:社会热点篇-热搜四级作文2024-06-30 23:00:06
  • 2021年一模英语作文_最新一模英语写作优秀范文2024-06-30 23:00:06
  • 那些曾惊艳过时光的民族文化,你怎能忘记-生活中那些特点鲜明的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作文2024-06-30 23:00:06
  •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