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引力波”
引力波,是从宇宙深处某个引力极其强大的地方旅行到地球的时空涟漪,经过长时间的旅行才能到达我们这里。而雷锋正能量也有这样的效果,经过“长时间的旅行”,在人们的心里产生“涟漪”,并最终促进“成长”,变成心灵的习惯。
从这角度说,雷锋也有“引力波”。
我们推出策划报道《雷锋“引力波”》,和大家一起寻觅雷锋“引力波”……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孔繁森
这是一群普通人。
他们来自沈阳的各单位。
这是一群不平凡的人。
他们让雷锋精神在雪域高原绽放。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叫“援藏干部”。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
叫“奉献”。
▲先期到达安多的队员展示国旗
阳春四月,在沈阳提出让雷锋精神成为城市精神的时候,在平均海拔520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4700米、空气含氧量不及海平面的50%的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沈阳第八批援藏工作队9名同志,正克服高寒缺氧、高反严重等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积极投身到援藏工作中。他们把沈阳人民的大爱,把雷锋种子,播撒到雪域高原。
做的事有意义,为什么不把它做好?
▲安宇平老师和孩子们
这个学期刚刚开始,沈阳援藏教师安宇平收到了一位叫次成罗布的学生送给他的一小盒抗高反的红景天口服液。次成罗布说:“这几天看你上课总是头晕,我想你是出现高原反应了,老师,我希望你好起来。”
一股暖流涌上安宇平的心头。“孩子的眼神特别真诚,让我没法拒绝。我没什么可回报的,只能好好教书,加倍工作。”安宇平说。他没有喝学生送的口服液,而是把它放在床头,这也成了他工作的一个动力。
安宇平在安多县完全小学任汉语文教师。虽然高原缺氧带来了身体的巨大不适,几乎每天上完课回到公寓都要用几个小时的吸氧和休息来恢复,但只要他站在三尺讲台上,就会把微笑与从容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但让他苦恼的是,这学期新开的汉字注音课,全班54个学生,一半的同学拼音的声调弄不明白,二十个词语的注音讲解完了,标准答案就在黑板上,连“一声高高平又平”的声调儿歌也说了,大半节课过去,还有十几个孩子改不对。
怎么办?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教会孩子,安宇平建了个微信辅导群,课后辅导。“上课时间短,学生多,孩子说汉语机会少,在群里读课文,背课文,有问题可以及时纠正。我在群里还经常和家长交流学汉语的方法,推荐孩子多看经典有趣的书,多听美文和名著。每晚九点到十点半是群里最热闹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学习很快乐。”安宇平说。他想让孩子多掌握一点汉语知识,将来有机会到内地学习,也许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然而这样的辅导每天要占用安宇平二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话说多了,每天他不得不大量吸氧,即使这样,他也很少能在晚上12点之前入睡。而他的儿子同样上小学六年级,却没有这样的机会。安宇平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的学生。他说:“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来援藏就是觉得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既然做的事有意义,为什么不把它做好?”
这里缺氧,但不缺奉献精神
▲王健看望慰问“穷亲戚”
援藏医生张国斌来自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藏后在安多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
2016年8月17日晚,安多县牧民穷吉一家7口人同时出现高烧腹泻症状,被紧急送往县人民医院。当地是鼠疫高发区,张国斌和医护人员不敢大意,马上放弃休息和吃晚饭,投入到抢救中。对于此类病人,找出急性腹泻发热的病原体是关键。但县医院检验条件十分简陋,相关试剂也极度缺乏。张国斌只能依靠显微镜等简单设备,凭借自己多年从事检验工作的经验,反复尝试,最终在患者便标本的显微镜检查中看到大量白细胞,排除了鼠疫传染,初步确诊为食物中毒导致的细菌性腹泻。医护人员及时为7名患者使用了抗生素,患者病情迅速趋于稳定。
当张国斌回到宿舍时,他连吸氧的力气都没了。他一夜难眠,脑子里一直思考着,一次普通的腹泻就能让一家老小险些丧命,自己作为援藏医生,责任和使命重大呀!
医院原有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但是由于没人会用,闲置两年了。张国斌来后对机器进行了调试,指导当地检验人员学会了操作,打印出了安多县人民医院第一张打印化验单。他还制订了安多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三年规划,使得医院的检验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张国斌说:“我在这里要工作一年半,到今年年底,这个规划在我走之前争取完成硬件的升级,比如房间布局,设备更新,这样就算我走了,一样可以远程指导这里继续改进。”
最近几天,张国斌还要给医院临床医生作一个讲座,讲现有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对拟准备开展检测项目做一下普及。张国斌说:“这里虽然缺氧,但不缺奉献精神。越是条件艰苦,才越需要我们援藏干部的奉献。这里缺少的是医疗技术,我要把自己作为这片雪域高原的一块火炭,燃烧自己,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水平,为安多县留一支带不走的医疗检测技术队伍。”
最朴素的感谢来得最真诚
“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有时很脆弱,在这里,你必须放下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沈阳第八批援藏队副领队张迁说,“援藏干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让这片土地上的藏族群众生活得更好。”
今年3月,张迁被派到扎曲乡负责督导维稳工作。3月11日,刚刚吃过早饭,洛桑乡长急匆匆地找到张迁说,牧民热地家里渗水了,村干部正安排运输车和人员赶往热地家进行垒坝维修,他们马上赶过去。水马上就要渗到屋里了!张迁和洛桑立即拾沙、装沙袋、抬沙袋……司机索次看到了,跑过来说:“县长,这里海拔5000多米,你刚来,这样剧烈劳动你身体会受不了。”张迁摸摸头,觉得头也不疼了,喘气也可以,就说没什么。他们将300个沙袋垒起坝,拦住了逐渐融化的河水。热地用藏民的最高礼节酥油茶和哈达感谢他们。张迁说,藏民的哈达就是最高的奖赏。
安多县委常务副书记,沈阳第八批援藏队领队王健承担了多玛乡五村索南、贵珠次仁、普日等3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2016年10月,安多县已是天寒地冻,狂风呼啸。县里中小学有不少来自牧区的寄宿学生,有的家庭贫困,买不起过冬衣物,有的家庭偏远,家长无法及时送来冬装。王健看到一些孩子衣衫单薄,甚至有的孩子两只脚上穿的鞋都不是一双。眼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们让王健心如刀割。当晚,在派出单位沈阳市委政法委的微信群里,他把这些情况与自己原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进行了汇报,委办公室、机关党委迅速发起了“送温暖、献爱心”捐赠衣物活动。短短几天,就收到捐赠冬装580件、棉鞋33双。11月11日,在最冷的冬天到来之前,沈阳捐赠的衣物分别邮寄到了安多县中学和安多县第二小学。孩子们高兴地换上了冬装,其中有8个孩子对着手机镜头录下了一段视频,他们用略显生疏的普通话说:“感谢沈阳爱心人士的关怀,我们一定以优异成绩回报你们的关爱。”
王健说,最朴素的感谢来得最真诚。
有一首著名歌曲叫《扎西德勒》,唱出了每一位援藏干部的心声:很远很远的地方,天空离大地最近的地方,伸手能摘下星星的地方……望着你雪山圣洁的光芒,让我慢慢融入你深情的歌唱,让幸福眼泪自由地流淌……扎西得勒,我的家园,我快乐的地方……
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盛京周刊》
↓↓↓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周贤忠
图片由沈阳援藏队提供
编辑:崔扶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