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首艘国产航母开始刷漆和拆除四周的建造用脚手架,其距离下水之日已愈来愈近。外界也疯传,首艘国产航母或将于“海军节(即4月23日)”举行下水仪式。无论消息是否为真,在船坞建造阶段已入尾声的当下,我们都对航母下水一事充满期待与信心。不过,在关注首艘国产航母的同时,花熊认为我们也不应忽视一些“边边角角”的新闻,因为它们背后同样隐约透露着有关中国航母征程的重大信息。
从近期网友拍摄的照片来看,首艘国产航母已拆除建造用脚手架
4月10日,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贵飞公司”)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报道,多次提到“山鹰改飞机某重大改进项目”。同期,军事专家徐光裕少将在接受北京电视台某军事节目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航母的发展仍然会是"小步快跑"。在提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第三艘国产航母时,他称“应该会出现较大飞跃,可能是核动力航母加上电磁弹射的起飞方式”。显然,同首艘国产航母即将下水相比,这些消息同样“分量十足”。
军迷制作的未来国产核动力航母预想图
那么,贵飞公司的“山鹰改飞机重大改进项目”究竟有何深意?徐光裕对未来第三艘国产航母的推测又说明了什么?请看花熊的分析:
不仅是“山鹰”教练机上舰这么简单——中国或已着手开发下一代舰载机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海军在航母飞行员的日常培养和训练上,不仅仅使用歼-15舰载战斗机来完成,以贵飞公司的“山鹰”教练机改装而成的“海山鹰”已经批量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对于歼-15来说,“海山鹰”的出现可谓令其“如释重负”。
多架歼-15在“辽宁”号航母甲板上进行训练
尽管当前因航母数量和部队规模都较为有限,解放军固定翼舰载机飞行员的人数和在训人数都并不很高,但从已曝光的歼-15数量(24至29架)来看,在担负作战任务的同时还要扮演教练机的角色,这个任务着实不轻。“海山鹰”的出现是对歼-15的减负,其可有效减少歼-15的使用强度和万时率(每飞行一万小时的坠毁数目),尽可能地延长这款当前中国唯一的舰载战斗机的寿命。、
前不久曝光的中国“海山鹰”型教练机,可进行滑跃起飞训练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海山鹰”教练机仅能完成滑跃起飞课目的训练,我们始终未曾见过“海山鹰”飞拦阻着舰课目,甚至地面拦阻着陆都很少见。这说明“海山鹰”的机身与起落架强度无法承受航母阻拦索带来的巨大拉力,更意味着其尚无法代替歼-15完成全部或大部分课目的训练,只能让飞行员体会滑跃起飞,而无法模拟在甲板上降落。
所以,国内多名军事专家皆认为,此次贵飞公司“山鹰改飞机重大改进项目”的目标之一极可能就是对“海山鹰”进行深度改良,使其具备完整的航母起降功能。
美军T-45舰载教练机降落在航母甲板,尾钩挂住阻拦索
不过花熊以为,贵飞公司的“野心”或不仅于此。从某种角度上想,“重大改进项目”是一个颇为模糊的说法,其改良的部分与性能可能涵盖多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0月份,贵飞公司曾发布一篇名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引领贵飞跨越发展》的文章,其中提到“第三代、第四代主战飞机正在批量装备部队,这为我们生产的山鹰系列高教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要充分抓住市场机遇,持续改进改型创新,把山鹰平台作用发挥到极致”。
进行实弹射击的“山鹰”教练机
如此看来,贵飞公司对“山鹰”教练机的作用定位显然不局限于训练三代机飞行员。其已把对“山鹰”进行深度大改一事提上日程,甚至希望“山鹰”可具备和模拟四代战机的一些特征,为解放军新一代战机提供训练装备。毕竟,四代机的飞行性能、操作界面和操作模式都与三代机有着较大不同,贵飞需要对“山鹰”进行大幅度的性能深挖。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此次对“海山鹰”的改进也有可能涉及这一领域,因为新的技术成果一旦成熟,往往会扩散应用到所有能够使用该技术的平台。若真是如此,那其等于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已着手开发比歼-15先进半代或一代的新型舰载战斗机。
“辽宁”号上的歼-15舰载机群
花熊曾在《歼15产量这么低 国产航母未来将遭遇"机荒"?》一文中提到,美军F-35C隐身舰载机在技术水平上已经同歼-15拉开代差,弥补差距的唯一方法就是研发和装备性能起码不弱于F-35C的国产隐身舰载机。现有的歼-15战机虽然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在海军装备序列中依然可能只是一个过渡型号,是快速形成战力和训练飞行员的可靠平台。至于说未来的主战平台,解放军绝不可能满足于歼-15的水平。
身为四代机的歼-31成为航母舰载机的呼声一直很高
因此,以经过深度大改的、甚至具备某些四代机性能特征的“海山鹰”改型对飞行员进行先期训练,从思路上讲是说得通的。这或许就是隐藏在“山鹰改飞机重大改进项目”这句看似模糊的语句后面的深意。
核动力与大型化是必然选择——中国航母编队或效仿美军进行全球巡航
尽管中国拥有和使用航母的时间并不长,但从现役航母和在建航母来看,我们对于中小型航母可谓毫无兴趣,在吨位起点上瞄准的就是6万吨及以上级别的大型航母。毕竟,在当前时代的舰载机技术条件下,那些三四万吨级的中小型航母体现出的无不是大大的“技术妥协”四个字。
中小型航母的作战能力有很大局限性,图为3万吨级的法国“戴高乐”级航母
当然,大型航母同样包含着种种妥协,但其作战效能依然远胜于在各方面受限巨大的中小型航母。毕竟自古以来,从来都是装备技术水平决定将领的战略战术制定和选择,没有哪种战法能不受武器性能的限制。中小型航母的功能局限性想必无需多言。
对于致力于达到“蓝水海军”标准的中国海军来说,接近美军水准的大型航空母舰正是首选。而吨位的大型化则意味着中国未来航母必将具备不俗的自持力,尤其是在远航能力和作战持续性等方面。至于徐光裕少将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中国第三艘国产航母或采用核动力,这其实也可被归入提高自持力方面。
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编队
如此,在花熊看来,中国海军对于航母用途的定位绝不仅局限于保卫领海主权不受侵犯,其从最开始就将目标设定为深入大洋,甚至是全球巡航。毕竟,国家需求决定军队建设,中国庞大的体量带来巨大的海外利益,而这些海外利益往往并不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这就更要求中国海军拥有非凡的航母远洋出动和全球作战能力。
从中国海军现役的“辽宁”号航母来看,虽然其自服役后已多次进入西太平洋进行各种课目的训练,甚至也完成了实兵实弹演练。但是,一个在和平时期检验和体现航母远航能力的任务,其却从没做过,即外出访问。
曾被誉为“外交明星舰”的“深圳”号驱逐舰,相比之下,“辽宁”号还未进行过出访
这一点也不难理解,“辽宁”号是当前中国在役的唯一一艘航母,其在军中地位和国家形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性意义。而中国运用航母的时间和经验毕竟尚少,贸然奔赴深海大洋,以担负系列出访任务,确实有一定的风险。
进行远航训练的“辽宁”号航母
但是花熊以为,随着首艘国产航母即将下水,并或在未来两三年内交付使用,以及中国极有可能继续建造新型航母……这些都意味着解放军必须尽快进行航母远洋航行训练任务。只有经过长期的海外部署与使用,经历种种复杂的海况条件,航母的动力、传动装置、自身与编队舰艇的自持力、舰载机作战效能等才能获得真正的考验、积累真正的经验。
海外远洋部署的美军航母
至于远航时间的长短与航行里程,美军航母的海外部署模式是我们唯一能够借鉴的。所以说,中国海军应将美海军的航母运用作为标杆,以求接近甚至达到同样的全球巡航能力。而徐光裕少将对第三艘国产航母的预测,与未来中国对航母性能的要求和使用模式很可能是吻合的。(花熊)
欢迎来看花熊说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