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旧诗两种写法的比试
杨逸明
游览长江三峡,写了一首新体诗:
《题三峡》
我站上三峡
见夹江的峭壁
像两排肋骨
长江浩浩汤汤
携带着
灵均发出的太息
太白听到的猿声
子美坐过的船影
牧之磨洗的折戟??
汇入我的瞳孔
流过胸腔中的峭壁
流过肋骨中的长江
向我手中的笔尖
翻腾 结集
然后一行行流出
排列成诗的汉字
给诗友看,都说峭壁像肋骨的比喻很新颖和形象,但这只能写进新诗,写进旧诗就不行。
于是我又硺磨着,试着写了首七律:
《游三峡》
悠扬汽笛响云头,游艇凭栏纵远眸。
两岸悬崖如肋骨,一条动脉是江流。
淘沙可觅孙曹戟,飞梦难追李杜舟。
安得诗人胸境内,也能天地共沉浮。
新诗自由,语言描述可更到位,但不能太松夸,所以用一些排比句约束一下,使之散漫中不失严谨。在整体构思上也要有完整的布局,使之形散神不散。旧体诗格律拘谨一些,句子更要求保持流畅,对仗严密但不能显得板滞。四联各有分工,显得跌宕有变化,而全诗仍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两首采用的比喻相仿佛,韵味却各不相同。用点心思,下点功夫,使枪使刀似乎都可以各自显些神通。
杨逸明,1948年8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工人、教师、干部。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中国诗词年鉴》副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主编。2016年获“诗词中国”最具公众影响力诗人称号。已出版诗词选集有《飞瀑集》、《新风集?杨逸明卷》、《古韵新风?杨逸明作品集》、《路石集?杨逸明卷》等。
作者:杨逸明,审核:老刘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