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 ! ——梭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读,皆成性格。上周小悦曾预告,会每十天带领大家沉迷书本的美妙之中。本周应约而来,为大家奉上第一本。
它是对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它是美国文学公认最受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它是清华大学校长赠与新生入学的贺礼;
它是诗人海子临终也不能放下的书;
它是——《瓦尔登湖》。
由数篇散文组成的《瓦尔登湖》,在四季循环更迭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作者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调整过后再次经历渴望的复杂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至最终实现。
❖示意图
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关于《瓦尔登湖》的一切
“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出现在谁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瓦尔登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是宏伟的,不常去游玩的人,不住在它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但是这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
❖示意图
在《经济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在《阅渎》中,作者讨论了他对读书生活的看法,生活使人加深对现实的看法,但一本优秀的书籍能使人得到进步。
在《寂寞》中,作者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寂寞;在《春天》中,作者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终于开冻了,“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
在《结束语》中,作者向所有的人宣讲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梭罗其人
梭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怪咖,一个特立独行的家伙。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却懒得从事“正经”职业,在当过几年老师之后,就基本上以写作为生了。
据说,他一生都没有结婚,没有去过教堂,拒绝向政府纳税,而且几乎不吃肉、不喝酒、不抽烟。年轻时,他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旁隐居了两年,自己建房子,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观察自然、体察内心。
❖示意图
几年之后,他把自己的这段隐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非虚构写作经典的《瓦尔登湖》。
“我写下这些时,正独自住在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我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仅凭一双手养活自己。我在那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了。”
❖示意图
当梭罗写下这段文字时,他一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今天,那曾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竟能成为全世界文艺爱好者的精神栖息地。而自然主义、极简生活、哲理美学自然成了后世解读小说的三大主题。
我们可以想象,在梭罗独处的那26个月、近800天的日子里,他既观日月星辰,也赏草木虫蚁,更有时间去思考生活中对自身以及社会的真正有益的东西。
读《瓦尔登湖》,初感枯燥,细思舒畅,然后像泛舟在文学长河里走了一遭。当我们合上书页时,平静安逸之感早已不知不觉的浸入心脾,这是梭罗给我们留下的瓦尔登湖,也是复归本真生活后难能可贵的精神慰藉。
❖示意图
既然每个人都终将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那么请在这注定坎坷的旅途上,多看一眼风景,认真地体会生活。
正如陶渊明先生所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妨陶醉在冠景君悦湖旁的湖光水色之中,在宽敞的下沉式庭院,捧起一本《瓦尔登湖》,寻觅心中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