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4年满分作文】
推开门,走下去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囿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却沿着书香花径,一路造成了大师。
现如今,许多人却不愿再走下去了。有人戏称,大学即是中国学生的解放路口了,上了大学便万事大吉。果真如此?真是推开了那扇门便如同僧人得道了么?我不知道,我正在通往那扇门的路上,我不知道……
可我知道,钱钟书的大学之路让他走成了大师。这个诗书满腹才气超卓的年轻人在其余科目均不理想的情况下因其出色的文科修养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门迈着轻快而又稳健的步子往通幽曲径上走去,走出了《围城》,走出了一个令人景仰的文学大师。他的妻子杨绛在丈夫与女儿均不在世时,将他们三人所有的稿费都捐予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上,这位高贵的女学者深深掬躬说道:“感谢清华大学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这又是怎样一番感悟!一个大学者对大学的热爱,或许不仅是因为一个大学的优秀,而是因为在这个优秀的大学里他让自己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他在这扇门后面走出了一个豪情满腔的自己,走出了他想要的生活。
这一扇门,连着一条辛苦的路,他们如此亲密地连接在一起。我策马走到它面前,推开门,你说我会走下去么?
是的,我会!因为张晓风说:“百年来我们的先辈或肝脑涂地或胼手胝足,或躲在防空洞里读其破本残卷,或就着油灯饿着肚子皓首穷经——但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岂不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活得幸福光彩,让他们可以穿过美丽的花径,走到杏坛前去接受教化。”这一扇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而我们这一代,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我深深地烙下脚印,一个又一个,前方道路荆棘遍布,挡不了一颗走下去的心……(共834字)
【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5年满分作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国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薄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 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共840字)
【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6年满分作文】
身在事中,心在事外
当今之世,虚拟设备正一步步“入侵”现实世界,是欣然往之,或是退避三舍?虚实之间,应当如洪应明所说:“君子身要在事中,心要在事外。”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既然已身处这样一种趋势之中,何不泰然处之?正如渔父所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之事,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与享受,这难道不是一种福音?病人免去了车马劳顿而能获得及时的救治,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大城市的优质教育……利用虚拟设备,我们能进入一个更好的现实,何乐而不为呢?
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这些虚拟设备将会解构我们的生活。且不说虚拟现实,近来那些“低头族”们引发的争论便足以让我们深思:我们的生活被电子设备主宰了吗?阿尔法狗击败李世石事件的余温还未散去,我们担心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将主宰世界。于是有那么一批人学起陶潜隐居山林,以消极的态度负隅顽抗。是的,电子设备,虚拟现实必将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学生沉迷于此而荒废学业,犯罪分子趁机为非作恶,我们的个人隐私暴露无遗……正像卢梭对浪漫主义做出的深刻反思,我们也应对虚拟设备持一颗理智之心,心要在事外。不使物役我,而要使我役物。在这虚实之间,我们应保持理智,不盲从,也不消极抵抗。有人说,宇宙飞船的所有功能还不及你手上的手机,但宇宙飞船进入了太空探索,而你在用手机玩“愤怒的小鸟”,科技的进步固然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应当清楚怎样更好地利用,而不是暴殄天物,明珠投暗。也许我们在对享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不以为意时,有些人正因能读到报纸上的一段话而欣喜不已。所以我们身虽在事中,心却要在事外,不囿于自我的狭隘,而能有天地的广阔丰盈。
当虚拟一步步入侵现实,我们应当有“共君一醉一陶然”的洒脱旷达,更要有“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责任之心。切勿让“虚拟”虚化了人生的意义,而要以“虚拟”去实现一个更好的未来。君子身在事中,心怀天下;心在事外,行于世中。(共807字)
【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017年满分作文】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僻(辟),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为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共83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