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作文 > 正文

2021海淀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120分钟。满分100分。 2023.01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懂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 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苑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苑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苑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关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袁隆平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这种方法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但袁隆平不打算退却。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 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 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取材于《语文》必修上册第4课)

材料二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 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

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2017年5月的一场讲座中,钟扬曾介绍自己实验室研究过一种“长寿基因”。他们使用生命期5至7天的线虫作为实验对象,当某种基因被敲除后,线虫寿命可增加5至7倍。

有人问,只要敲除一个基因,人是否就可以更长寿。钟扬回答:“这个基因主管生殖,要想长寿必须在一出生就去除掉,这意味着你将终身无法生育。”对于钟扬这样的植物学家来说,生命的长短成为了藏在基因里的秘密。

但对于他个人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与千千万万种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钟扬已 经有了答案。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在复旦大学2012年7月6日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钟扬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长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钟扬突发脑出血,对常人来说,这应 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钟扬却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计时的闹钟。

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取材于《语文》必修上册第4课)

1.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别为它们拟写一个凸显所报道人物特点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中袁隆平、钟扬的事迹,概括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蔡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癃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 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 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 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²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有删改)

【注释】①黾(mǐn)勉:努力。②驰骤:指马飞快地奔跑,这里比喻用力地追。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子为我志之志。

(2)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师范;

(3)其谁肯信之其:

(4)先君命辙师焉焉:

4.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苏轼“谪居儋耳”时的生活态度。(2分)

5.阅读第二段,概括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歌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所写。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叛乱。③华颠:白头,指年老。

6.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 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抒写了同样的心情:

。(2分)

7.张孝先说,“(陶渊明)其诗天然不可及。余读东坡所和诗,仍是东坡本色。盖各有其佳处耳”。请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或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对陶诗或苏诗的特色加以赏析。(6分)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7分)

(1)古诗文常用典故表达丰富而含蓄的思想情感。《短歌行》中“呦呦鹿鸣,”,借《诗经》中的诗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

居胥,”,诗人借“元嘉北伐”的历史暗示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

(2)古人常借“月”的意象寄情悟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赤壁赋》中的“,而卒莫消长也”。

(3)论说文常用对比来增强说理的力度,如《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拿良马和劣马作比,强调了学习中坚持的重要性。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论语》语录,完成9~10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②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⑦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9.孔子称赞子贡学习能“告诸往而知来者”。上面语录与之相反的学习情状是:“。”(2分)

10.阅读以上《论语》语录,写一段话来分享你的阅读体会。要求:至少引用上面2条语录,150字左右。(6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中的文字,完成11~12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

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

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

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

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有助于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却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甲】,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 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乙】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丙】”,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

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节选自费孝通《文字下乡》)

11.请根据文意,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写在【甲】【乙】【丙】处。(2分)眉目传情削足适履呕尽心血

12.费孝通先生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他在上文中是如何阐明这一观点的?请简要作答。(5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荷塘月色》(节选)、《我与地坛》(节选),完成13~14题。(一)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 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3.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解释《荷塘月色》(节选)中“冷静”和《我与地坛》(节选)中“宁静” 的含义。(4分)

14.阅读《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中的写景文字,分析景物描写在两篇散文中的不同作用。(6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5.有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以上文字,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想认识或体验感悟。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语文答案2023.01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4分)

【示例】

“泥腿子”科学家 种子达人“钟大胆” (每个标题2分)

2.(6分)

【示例】

①拥有用科技造福人民的坚定信念。

②身体力行,重视实践研究。

③善于观察反思,能从失败中发现真理。

④有科学而独到的认知,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

⑤有胆识,无惧研究道路上的困难。

⑥甘做科研的开拓者、奠基人,不断开创研究的新领域、提升研究的新高度。

(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3点得5分,答出任意4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3. (4 分)⑴志:记述,记载 ⑵师范:学习,效法 ⑶其:岂,难道 ⑷焉:相当于“之”(他),或做兼词“于是”。

4 .(2分)

【示例】

安贫乐道(恬然自适、随遇而安等)(意思对即可)

5 .(4 分)①苏轼偏爱陶渊明的诗歌(1分);②陶渊明的为人之道令苏轼自省(1分);③苏轼借和陶渊明的诗来表明态度:敬服陶渊明,以他为榜样(2分)。(意思对即可)

6. (2 分)轻松愉悦(乐我所然、适物自闲)(意思对即可)

7 .(6 分)

【评分要点】

解说诗歌特色2 分,结合诗句2分,分析2分。

【示例一】

陶渊明的诗言浅意丰,自然质朴。《归园田居》(其一)用寻常的田园意象、白描的手法描绘恬静美好的田园风光,用“爱”“恋”“思”等词直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平实简约的语言中流露出“返自然”的欣喜、激动之情。

【示例二】苏轼的诗平淡而富有深味。《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勾勒了一幅旷远的自然山水图景,以“孔丘”“颜渊”“周公”“管蔡”等典故表现乡邻品德高尚,用“不二价”“不争田”“馈”“救”等词描述了淳朴的民风;苏轼陶醉于美景、乡情,反映了他超然旷达的心胸、安贫守节的志趣。

8.(7分)(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

(1)食野之苹 赢得仓皇北顾

(2) 一尊还酹江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盈虚者如彼

(3) 驽马十驾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9.(2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如答“学而不思则罔”给1分)

10.(6分)

【评分要点】

感悟明确(1分),联系语录恰当(2分),分析合理(3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11. (2分)【甲】削足适履【乙】呕尽心血【丙】眉目传情

(答对2个得1分,答对3个得2分,写错别字不得分)

12. (5分)

从乡土社会的角度说,指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不需要文字来表情达意(1分),乡下人不识字也并不是因为“愚”(1分)。从文字的角度论,指出文字并非传情达意的唯一工具,而且是有缺陷的工具(1分);文字下乡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1分);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1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3.(4分)

冷静:既指环境的安静,也指独处时内心世界的宁静(1分,只答“环境的安静”不得分,如答“独处”或“内心世界的宁静”可得1分),精神的洁净脱俗或思想的自由(1分)。

宁静:指环境安静(1分),也指作者内心安宁沉静(1分)。

14.(6分)

《荷塘月色》:作者借宁谧的荷塘、朦胧的月色及荷塘四周的景致(1分),表达获得暂时的安宁、自由的喜悦及无法真正摆脱愁闷的无奈,情因景生、情景交融(1分)。

《我与地坛》:地坛曾经壮丽辉煌,如今被废弃(1分),这与作者在疯狂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的命运十分相似(1分);地坛历尽沧桑却从容坦荡(1分),启迪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景理相融(1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5. 略

附录1: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评分细则

一类卷35—40分

一类上:39—40

一类中:37—38

一类下:35—36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

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以3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有创意、有文采的,可获得满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30—34分

二类上:33—34

二类中:31—32

二类下:30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通顺

连贯

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以32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语言项和另一项条件,而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上述一项条件,而另两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24—29分

三类上:28—29

三类中:26—27

三类下:24—25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通顺

有少量语病

基本完整

条理基本清楚

以2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其中语言项比较好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23分以下

偏离题意

2021海淀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2023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

内容空洞

病句较多

不够完整

条理混乱

以2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基本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获得基准分;②某一项比较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全篇更差一些的,18分以下。

说明:作文没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字数不足,每少 50个字减1分。

附录2:文言文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毛竹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山药和芋头,心中没有(居)堂皇之室、(吃)精美食物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图书史籍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的诗)高深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古时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没有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特别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绮丽;表面上瘦劲,实际上丰腴。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对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终,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我)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审案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境地,最后还是不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有办法做出决断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范,我自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自从子瞻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超过杜子美、李太白,终与陶渊明比肩。我虽然努力追随着他,总是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初中文言文6虚词+130实词全解析,人手一份!

又反转了!南京33岁男子“掌掴幼儿”事件,真相到底是什么?

学生课上吃零食被噎死!学校:老师没有责任!家长:不赔钱也得赔命!

北大韦东奕一年级作文曝光,果然天才的种子早就埋下了!

魏老师的悄悄话

最近微信官方改变了公众号推送规则,不是按更新时间顺序排了。

所以想要第一时间收到魏老师教你学语文的推送,你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或者“星标”,这样魏老师教你学语文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

点个“在看”,魏老师一直都在。

我知道你 在看哦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经典句子2021(《人民日报》金句摘抄100条,感悟神句,人生拉满 )2025-01-04 15:01:06
  • 英语七年级下册期末考试作文_七年级下期末考试英语作文全预测2025-01-04 15:01:06
  • 2021年一模英语作文_最新一模英语写作优秀范文2025-01-04 15:01:06
  • 抖音走心文案2021正能量(抖音文案短句干净治愈正能量)2025-01-04 15:01:06
  • 2021考研英语作文万能模板(2017考研: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全))2025-01-04 15:01:06
  • 2021年宝宝名字不重名(好听不重名,100个好听富贵,吉祥如意的宝宝好名字大全)2025-01-04 15:01:06
  • 2021年恋爱等级考试_你爱商几级?这里有份恋爱专业十级试卷,看你能考多少分?2025-01-04 15:01:06
  • 2017年新年文案哪家强?快来吐槽!-新年文案2021最火2025-01-04 15:01:06
  •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