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人说:下雪不读诗有点俗
无论是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雪急雪紧,还是梨花枝上层层雪的晴时,诗人们往往都会诗兴大发。
岑参在送别友人时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道尽边塞奇景,笔含浪漫。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副孤高冷峻的画卷,蘸满失意。
至于谢安与子侄们家庭小聚时“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文会,张岱雪后“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雅趣,则更不用多提。
看起来,文化名人对“下雪天和诗歌更配”的桥段挺熟的。
诗人卢梅坡
我写了一句好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你懂不懂?
峨眉峰
你说啥?!你的意思是下雪天,要是不读点诗、写点诗,干脆就是俗人了?
你还真敢说啊。。。。。
好在巩义人不用怕,毕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咱有诗圣老乡咱怕谁。于是就选了一首杜甫的《对雪》,和大伙儿赏着雪景念着诗,体会别样滋味。
杜甫故里雪景
二、好在我们有杜甫
1200多年前,大唐王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国都长安一度为叛军所破。当时杜甫被困长安,生活困顿,在家国之忧的情境下,写下了《对雪》这首传颂千古的情景名篇。
长安城雪景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诗意:现在,国内战乱四起,未知又死伤几人。我一个老翁,困顿在沦陷的长安。忧伤国家命运与生灵涂炭,只能在悲伤忧愁之余写写诗而已。室外乱云低低地飘着,天都有点暗了。不久,雪花就在风中回旋飞舞。回望屋内呢,家中没了酒水,酒瓢早被我扔了。天气寒冷,没有炭火取暖,只有空空的炉子立在那里,望过去满脑都是它过去燃烧的模样。战报传来,官军新败,好几个地方断了消息,愁得我都无法相信啊。
杜甫故里雪景
诗里的好句是“炉存火似红”。诗人望着空荡荡的炉子,脑海中还是它曾经燃烧的模样。诗人、朝廷,家和国都在困顿之中。旧日顺境、昔时辉煌历历在目,现状如此不堪。小小一炉,何尝不是家国写照呢?
杜甫故里雪景
“数州消息断”写明当时战乱区域较大,很多地方的通讯都断了,由此诗人无法联系上家人,自然忧心重重。杜甫的诗里,类似的感慨有很多。《忆弟二首》“人稀书不到”、“东西消息滞”。在战争中,形势不定,人命如草,家书或口信能够表明亲朋安危,也能给身处困境中的人一些安慰,真真是“家书抵万金”。
三、为这个老乡点赞
有人对比前人写雪的诗后,感慨地总结说:其他人面对雪景,总得“豪饮低唱”,纵情一把。只有杜甫不这样,他总是“忧天下之忧”。
看看,这就是你的老乡——“吐尽人间疾苦词”的诗圣啊。
杜甫故里雪景
缘此,在崇敬杜甫的大军里,我们并不孤单。文化名人们总是不吝笔墨。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宰相王安石写道:“更忆少陵诗上语,知君不负巩梅春。”(杜甫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
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说:“拾遗苦被苍生累,赢得乾坤不尽愁。”(杜甫曾任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杜甫故里雪景
古往今来,与巩有缘的有心人,也总要去杜甫墓、杜甫祠堂、杜甫故里那里转一转,缅怀杜甫、表达敬意。
吴重憙《过巩县工部祠堂》写道:
六十年来奉公集,今朝故里拜丛祠。
伤心烽火连三月,何日重吟剑外诗。
杜甫故里雪景
看看人家,把对杜甫的敬重说得多清楚,多直接。咱作为杜甫故乡人,怎么也不能落后啊。
点击右下角“留言”,留下你最喜欢的一句杜甫的诗吧。小编先来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