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湖
不仅有满街的“红马甲”义工
还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乐于奉献,充满爱心
他们无怨无悔,为国为民
他们是罗湖人的榜样
用感人的事迹,谱写出了一首文明的赞歌
今天
就让雪儿来带大家认识一下他们
“感动中国”
陈文亮家庭
1
儿子执勤负伤成植物人
父母悉心照顾改写命运
1997年11月29日凌晨,在罗湖泥岗路桥下的过道,时年21岁的罗湖公安分局巡警陈文亮在抓捕飞车抢夺的犯罪嫌疑人时身负重伤,成为“植物人”,至今昏迷不醒。20年来,陈文亮的父母陈如豪、吴清琴夫妇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日夜不离不弃。
陈文亮出事后,当时所有医生断言:最多只能活三年。但在陈如豪夫妇20年从不间断的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中,陈文亮突破了“最多只能活三年”的预判,不断改写着生命的记录。他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尤其臂、腿、背、臀部,仍保持肌肉弹性,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0年来,尽管夫妇俩为了照顾儿子花费了巨大的开销,他们还经常出手帮助别人。老家村里修路搭桥,建老人院和幼儿园,还有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华南雪灾、舟曲泥石流、鲁甸地震,每一次他们都以“陈文亮”的名义积极捐款。
在陈家,房间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陈氏文亮家训———男儿当自强,天塌自己扛,再苦也会甜,人要知回报,有梦就能圆。”恪守这个朴素的家风,陈如豪夫妇给世人做出了一个表率。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深圳就两户家庭入选,其中一户就是陈文亮一家。陈如豪被安排在接见的第一排位置,习总书记和大家一一握手问候。
对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深圳家庭,社会各界给予了关爱和诸多荣誉。中国好人,十佳爱心家庭,南粤楷模、深圳市文明家庭等等荣誉称号,太多太多。陈文亮一家的事迹,感动深圳,感动全国。
陈文亮和他父母
舍己为人
张绪芬
2
车辆飞驰而来
她本能挡在学生面前
2013年5月27日早上7时30分左右,罗湖区翠北小学老师张绪芬和往常一样走路去学校上课。走到田贝四路翠珠小区附近一个巷道时,突然发现有辆车从其左后方飞驰而来,张绪芬本能地往一侧避让,可就在此时,她看见前方还有一名小学生。张绪芬一个箭步冲上去,将孩子拉到一边,自己则躲闪不及被车撞倒,当场昏迷。由于孩子被及时拉开,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据目击者称,当时车辆将老师撞倒后,前轮直接从其左腿压了过去,车后轮还压到了她的头发,差一点就压到头了。事发时,学生就紧挨着站在老师前面,如果不是张老师及时拉开那名学生,两人都会被撞到。被拉到一边的学生名叫小轩,是翠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感谢老师救了我的小孩,因救小孩而让老师受到严重的伤害,十分歉疚……”被救学童的家长肖先生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面对络绎不绝前来病房探望她的人,张绪芬感到有些“压力”,她说:“拉开学生是本能反应,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换作谁都会这么做。”的确,张绪芬老师的救人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但是这种源于善与爱的救人“本能”是如此的高贵。
罗湖区教育局授予张绪芬“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以表彰她临危不惧、爱生如子的师德情怀,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强烈事业心;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也授予她“深圳市师德标兵”称号;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同样对她进行了表彰。2013年6月,张绪芬当选“广东好人”
“献血王”
赖嘉河
3
献血近10万毫升
他想用这种方式回报社会
赖嘉河是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罗湖分队队长,近20年时间里,他献血超过200次,总量近10万毫升,是名副其实的“献血王”。他还是红马甲团队的“大哥”,作为深圳市红十字会五星级优秀志愿者兼深圳“爱心大使”,他曾多次被中国红十字会、国家卫计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最高奖。2014年3月,赖嘉河当选“中国好人”。
赖嘉河出生在医务人员家庭,从小耳闻目睹父母亲视病人如亲人,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精神。1998年1月1日,赖嘉河走上街头的献血车,经体检合格后献出200毫升热血,开始了他定期献血的历程。这一献,就坚持了近20个年头。每每看到血库告急,他都会第一个站出来献血。
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公益事业,为别人献过这么多血,赖嘉河也被别的志愿者感动过。2004年6月,他的母亲因高血压引起肾功能衰竭,造成重度贫血,整晚在病床上抢救。紧急关头,4名志愿者自发捐血1200毫升。凭着这些珍贵的血液,母亲最终脱离危险。感动留在心中,越发促使他更加起劲地坚守着自己的公益信仰。
“我只能用血液去回报需要帮助的人。”赖嘉河的朋友圈签名上有这么一句话———“知足的人心里总在笑,回报的人风光无限好!”
好婆婆
李天秀
4
多年照顾瘫痪儿媳
获左邻右舍称赞
2004年9月底,儿媳文艳因怀孕引发孕高症,导致脑血管破裂,从此落下了半身不遂。看着身患重病的儿媳,年过花甲的李天秀毅然担起了照顾儿媳的重担,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无微不至。经过婆婆李天秀多年如一日的护理,使瘫痪的儿媳慢慢康复,在罗湖传为佳话。
李天秀老家在贵州省凯里市,现为罗湖区清水河街道龙湖社区居民。儿媳不幸患病之后,李天秀每天一睁开眼,就开始忙碌起来,淘米做饭,伺候儿媳吃饭,翻身擦背、处理大小便,等忙完了才去休息,多年来她从来没有疏忽过。
体谅到儿媳年纪轻轻地就躺在了床上,难免总会胡思乱想,所以她没事的时候总是陪伴在儿媳身边,陪她说话安慰她。
经过努力复健,李天秀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儿媳的病情有了好转,现在可以慢慢下床走路,还能说话了。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也是很大的进步。李天秀说,儿媳嫁到我们家来就是我们家的一员,我们要负责到底,就算家里再穷也不会放弃给儿媳的治疗。现在她最大愿望就是努力存钱,给儿媳妇治病,让她好起来。
近年来,罗湖区委区政府、清水河街道办及龙湖社区工作站给予了李天秀一家很大帮助。李天秀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12年底,李天秀被省妇联评为“广东十大好婆婆”。
物业员工
蒲正江
5
曾跳入化粪池
疏通大楼管道
蒲正江在2000年进入百汇大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公司客户服务部设备管理班的一名维修电工。物业公司设施设备的维修工作涉及面广,故障随时可能发生。深知工作艰巨、责任重大,蒲正江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恪守职责,不怕苦不怕累,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维修服务工作。
2014年6月的一天,百汇大厦后门通道处的地下化粪池溢出大量粪水,导致大厦后门整条通道污秽遍地、臭气熏天。大厦客户和周边的居民苦不堪言,街道上路过的人们都捂着口鼻快步离开。蒲正江立即赶到现场联系环卫车,等环卫车将化粪池的污水抽掉一部分后,他第一时间跳进化粪池,在齐腰深的粪水中清理排污管道里的杂物和淤泥。从下午4点多开始,连续作战至晚上9点多,他才将排污管彻底疏通。他这种不怕脏不怕苦的精神深受同事们的敬佩,也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大力表彰。
2015年9月的一天,有位业主因厨房油污长时间粘连排污管道,再加上天台的树叶杂物堵塞,导致排水排污困难。需解决问题,必需要下到一楼主管道上开口,将管道疏通后,再在主管道上安装一个检修口。该业主同意维修建议,并点名要蒲正江师傅操作。
当天是星期六,蒲正江在家休息,当他接到电话后,二话不说就赶到现场。整整一天,他才完成了维修工作,整个人从头到脚满身都是油污。该业主当面致谢,还特意打电话给公司领导表扬了蒲正江。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蒲正江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以及不计个人得失的工作精神,深受公司领导及广大职工一致好评。入职以来,曾荣获公司年度“明星员工”“先进个人”等荣誉十余次,被称之为“百汇的老黄牛”。去年,蒲正江获得了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美术教师
李丹
6
为灾区的孩子
画下爱和希望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带走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留下了无数创伤。而这一震,也给深圳凤光小学美术教师李丹的人生带来了转折。2010年3月,李丹作为深圳市教育局第三批援甘支教队队员远赴陇南,不仅担任武都区贡院中心小学的美术老师,还下乡送教到三县一区的几十多所学校。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双眼成了李丹执教生涯最大的动力。他一到灾区,就捐献出近5万元的美术学具。志愿学校的工作任务繁重,李丹每周要教16节课,周末还要跋涉到其他学校支援送教。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利用下午放学时间,开设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更亲自组织了深圳凤光小学与武都贡院小学手拉手互赠手绘明信片活动。
半年的支教工作结束后,李丹仍然情系灾区。他耗时两年,创作了130幅支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并于2012年5月12日重返灾区举办个人画展,受到灾区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作为深圳市义工联环保组五星级义工,李丹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与各类奉献社会的公益活动。梧桐山、马峦山、海滩湿地,留下了他环保行动的身影;福利院、戒毒所、少年宫,见证了他奉献社会的爱心;大运会期间的“大运争章”义工服务活动,更浸透着他“安全文明劝导,地铁义工服务”的辛劳。
“深圳市五星级义工”“大运会优秀志愿者”“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我最喜爱的老师”“深圳市百优义工”“深圳市对口援甘建设先进工作者”“优秀支教教师”……李丹有太多头衔和荣誉,但一心热爱公益的他却把这些看得很淡,因为同样身为教师的母亲曾经教导他“为人师表,积德行善”。行善,于他而言只是平常。
五星义工
曾惠卿
7
从小获得帮助
要把温暖传递下去
2008年初,赵丽洁的丈夫突发脑中风,曾经的海归博士、企业高管,如今生活不能自理,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儿童。2013年,就在赵丽洁感到快被社会抛弃的时候,曾惠卿通过“大爱罗湖结对帮扶”活动,把赵丽洁一家作为帮扶对象。
经过曾惠卿的心理疏导,赵丽洁丈夫从过去的自我隔绝、经常哭闹,变成现在见人就笑,爱说谢谢。复诊时,医生连声感叹说,这是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曾惠卿一颗对困难群众真诚相待的心。
曾惠卿何许人也?她是深圳市首批五星级义工,罗湖区首届“义工服务区长奖”获得者。在曾惠卿看来,自己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遇到很多伸出温暖双手的人们,成年后的她也开始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爱心之手,逐渐发现在帮助别人中感受到幸福。
曾惠卿陪伴帮扶对象出行
1992年,曾惠卿开始参加义工工作,1996年成为深圳市第一批五星级义工中的一员。她参与了深圳市第一个区级义工联———罗湖区义工联的创建工作,并连续几届担任罗湖区义工联的副理事长。从事义工工作20年来,曾惠卿以一颗滚烫的心,温暖着许多人。
她带动辖区青年走向积极向上的生活,激励他们成长为公司和社区的骨干;她共帮扶了20多名单亲或贫困家庭孩子,这些孩子把她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不是亲人,但更胜似亲人;她关注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辖区开展了各项关爱外来工子女的公益活动,如“爱心书柜”慈善捐助活动,“小画家”艺术班。
受助对象自身的成长,对曾惠卿而言是内心里最欣慰的回报,“每次看到受助家庭因为得到关爱从而延展了自己更美好的人生,她就觉得很感动很满足;每次看到有更多的党员志愿者站出来,一些社区变成欢声笑语的温暖小区,这更坚定了我做义工的信念”。
曾惠卿与新义工分享义工心得
老党员
陈根亮
8
网吧义务监督员
拯救18名“网瘾”少年
“最近有没有未成年人进入网吧?”7月15日下午,陈根亮和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文锦北路的东岸网吧进行巡查。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多年。网吧经营者远远地看到他的身影,都会先下意识地看看自己店里有没有未成年人。这些年来,至少有18名少年在陈根亮的劝说与帮助下,成功戒除了“网瘾”。
2005年从南京钟表材料厂退休后,陈根亮迁来深圳罗湖。随后还接受党内任命,担任了罗湖区翠竹街道水贝社区工作站的第一支部书记。陈根亮表示,自己接受了党的教育,思想上比较传统,他觉得“关心下一代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家家户户,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陈根亮和水贝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开始了对网吧的巡查。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工作忙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陈根亮能理解他们的艰辛,但看着这些孩子又十分心疼。因此,每当在网吧里见到这些孩子时,他都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一番。
最让陈根亮高兴的是,随着政府加强监管网吧,以及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大概从2013年起,网吧就很少再看到未成年人的身影了。”陈根亮曾经获得优秀“五老”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的称号,有人夸他干出了成绩,他却说,“都是政府的政策好,我只是做了一名老党员应该做的事。”
陈根亮在与年轻人交流
★★★★★★★★★★★★★
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