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马上就到了,可是我的作文老是不好,怎么办呢?
经常听到老师在评价作文时会说,“你的这篇作文啊,不生动。”那什么是生动呢?
原来在作文里,生动指的是字里行间所描述的人、事、景……如果能让大家读来受到感动、感到有味道,这样的作文就是生动的,是有活力的。
今天读写君就分享几条写出生动作文的实用方法。为大伙儿即将到来的期中考助力加油!
先提前祝大家期中考大大给力哦!
1多几个问号没有错(问题提示法)
首先根据作文题目,先列出若干个相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找到了“写话”的内容,然后将内容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写作思路。举个例子。(孩子们可以想一想,你是不是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呢?)
例:
《我的妈妈》
(1)她是谁?
(2)她长得怎样?
(3)她干什么工作?
(4)她最关心的是谁?
(5)你喜欢她吗?
《冬天的校园》
(1)这是什么时候地方?
(2)这是什么季节?
(3)有哪些景物?
(4)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5)你看到这景色有什么感受?
《爱吃的水果》
(1)它是什么样的?
(2)它的颜色是怎样的?
(3)它的味道怎样?
(4)它对人们有什么作用?
(5)你为什么喜欢它?
但这种方法有个弊端,孩子也许只会简单地对答,形成一些散装的零件,写出的话显得很单一,缺乏连贯性。因此,还需要搭配第二个方法同时进行。
2连点成线,织线成面(词语连接法)
为了让孩子写起话来具有连贯性,可以根据“写话”内容适当提供一些连接词,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有的——有的——还有的——”,“有时——有时——”等等。孩子可选择合适的,将单个的“零件”串起来,很自然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只有骨架可不行(语句扩充法)
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身体只有一副骨架,那画风恐怕不太美好~~如果作文只搭好框架而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做血肉,读起来当然涩涩的不生动。如何将句子写得更详细更丰满呢?
例如:孩子写《小闹钟》,写到闹钟的作用时,只写了一句话:“它每天六点半钟叫我起床。”针对这句话,可以先用问题提示法提出问题:
(1)它用怎样的声音叫醒你呢?
(2)它为什么这么早就叫你起床?
(3)把它当成会说话的小伙伴,它会怎样说呢?
扩充后,孩子写出这样一段话:
每天清早,一到六点半钟,“铃——”小闹钟就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好像在说:“喂,快起来,快起来,早起身体好,上学不迟到。”
4语言仓库要“进货”(词语积累法)
“语句扩充法”最重要的是扩充一些精妙的词语和生动的句子。这对于识字量不多且生活阅历非常有限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所以,平常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积累和运用好词好句的环境。
卡片积累
动手制作小档案袋(考验一下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动手能力~~),分别配上名称,如颜色、味道、形状……每当学完一篇新的课文或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收集较好的词语并制作成卡片,分别装入相应的袋子中。这样既能让孩子在制作中学会识词写词,又能够让孩子了解词的类别,并学会应用在生活、学习中。
如“颜色”的档案袋里收集了:白里透红、黄灿灿、红彤彤、碧绿、瓦蓝、绿油油、黑乎乎等;“味道”袋里有:香喷喷、甜滋滋、香甜可口、清凉酸甜等卡片;“形状”袋里有:尖尖的、弯弯的、圆滚滚、细长……配合一些生活场景,就可以做一些小练习。
比如吃水果时,让孩子找出能表示这种水果特点的卡片,拿出来读一读,并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或几句话,在孩子有写作意愿的前提下(这点很重要哦),鼓励他将这几句话连成一段话写出来。
这种卡片积累法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恒心,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收获。
游戏积累
词句的积累联系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孩子处处留心,处处思考:该怎样?怎样说会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为了不让孩子感受到太重的学习压力,可以以各种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致。
1
用哪个词最好?
这种方法可称为“换词”游戏,主要是帮助孩子积累和运用同义词。比如孩子得到了一份梦寐以求的礼物,此时问他:“你的心情怎样?”“我高兴极了!”又问他:“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我开心极了!”继续鼓励他多换几种说法,孩子经过思考和查书寻找,最后可以找出好几种都能表示“高兴”的词语。
这个方法也类似我们【作文游戏厅】一直做得游戏,比如
是谁让你笑得太"疯癫"(点击题目可回顾)
不出现“冷”,如何写出寒气逼人(点击题目回顾)
2
看谁仿得像?
这种方法可称为“仿句”游戏,比如一位妈妈是这样引导孩子仿句练习的。妈妈指着草坪说:“小草钻出来。”孩子抬头四处望望,跟着说:“太阳升起来。”妈妈又说:“嫩绿的小草钻出来。”孩子说:“火红的太阳升起来。”“嫩绿的小草从土里悄悄地钻出来。”“火红的太阳从山上慢慢地升起来。”……这样的训练,能让孩子逐渐学会把句子说得更具体、更生动。
3
用怎样的话来形容?
同样是一个妈妈分享的例子——
外面下雨了,让孩子去听一听,雨声是怎样的?看一看,滴落下来的雨花是怎样的?再用手接一接,雨水淋湿了自己的手,感觉是怎样的?孩子兴冲冲地跑出去体验,可回来时却皱起了眉头,“妈妈,我会学那种雨声,可不知用什么词来说?”
我提醒他:“你去找你收集的表示“声音”的词语卡片。”孩子一查,果然找到了好几个写雨声的词语:沙沙、哗哗、淅淅沥沥。
我说:“你读读这些词语,再仔细听一听,用哪个词最合适?”
孩子听了听,又想了想,说:“外面下雨了,沙沙地响。”
我提示说:“雨滴落下来,形成——”
“一朵朵白色的雨花。”
“用手轻轻地接着,感觉——”
“真凉啊!”
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孩子从留意生活的点滴开始学会了积累,从切身的体会中学会了运用。
4
谁想得妙?
这一方法是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力求使句子说得生动有趣。
比如,妈妈有意地引导孩子观察天上的云彩,妈妈说:“一团一团的白云像棉花。”
孩子想了想,也说:“一堆一堆的白云像墙壁。”
“天上有个雪人儿在对我笑。”
孩子朝向远处的天边,看了看后说:“天上有个小白兔在蹦蹦跳跳。”
同样的引导方式——
一天,我同孩子一起逛商场。忽然,看到一个小弟弟正在玩气球,我对孩子说:“你能把气球想像成一个小朋友,说一句话吗?”孩子眨着调皮的眼睛,冲着我说:“气球在跳舞。”
“能说得再详细些吗?什么样颜色的气球,在什么地方,怎样地跳舞呢?”
孩子思索了一会儿,得意地说:“又红又圆的气球在空中开心地跳舞。”我连声夸奖,买了个气球作为奖励,孩子高兴地拿着气球真的跳起舞来。
写好作文,互动和引导,都很重要。但通常我们似乎把“引导”看成了很专业的事情。
其实引导就在生活的点滴中,几个问题,几个小游戏,比起枯燥的家教,紧张的补习,是不是更快乐和轻松呢?
每天读屏10分钟,孩子读写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