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梦瑶
一套梳理了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文学艺术领域丰硕创作成果的丛书即将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推出。
六卷本,分别从散文、诗歌、小说、纪实文学、美术、音乐这几方面收入相关作品在册。这些自新疆和平解放至今的作品,历经岁月荡涤与打磨,展示了新疆的独特魅力和精神气质。
2016年5月22日,《在那遥远的地方:新疆60年名家名作》(以下简称“《在那遥远的地方》”)丛书总策划之一、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社长徐江,本书纪实文学卷负责人多艳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诗文纵横
打开一扇了解新疆的窗口
从2014年酝酿选题,2015年3月启动筹备工作,到今年6月即将出版问世,三年时光已过。
实际上,在本套书之前,还有一部与此选题类似的书目――《新疆当代文学大系》。“《新疆当代文学大系》很厚重,是类似一整箱的格局。此番出品的新作,涉及面不仅包括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纪实文学),还有音乐、美术。”徐江说。
占全国六分之一土地的新疆,自古有着多元文化传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艺术家及其作品生长的热土。
60年来,关乎新疆的作品层出不穷。徐江说,为了尽量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特意邀请作家韩子勇、诗人沈苇、音乐家佟吉生等相关专家,成立编委会。
编撰过程中的挑战来自如何遴选作品,并与作者联络取得授权。纪实文学卷负责人多艳萍介绍了与本地作者联络的细节。
“社里要求我们尽量与所有作者(版权所有人)取得联络,讲明出版意图,取得出版许可。当我们告知作者选题意图和已选篇目后,程万里老师还主动推荐了另一篇他认为更有代表性的文章《塔什库尔干,我从高原上飞过》供编辑们再次选择;哈萨克族作家阿吾力汗?哈里老师激动地说:‘以前我的文章也被人家选用过,但我从来没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你们尊重我,我支持你们’。”
徐江为记者重点介绍了诗歌卷、小说卷和散文卷的特色。从中不仅可窥见新疆的发展侧影,更可见时代更迭。
《在那遥远的地方――诗歌卷》中,入选的诗歌作品共326首,诗人163人。这些作品串联而起,几近于一部新疆当代诗歌史。
新疆和平解放后,一批部队文艺工作者随军进疆,边疆的奇山异水和多民族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代表诗人有艾青、刘肖无、闻捷等。上世纪60至70年代,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知识青年支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诗人,如李瑜、东虹、高炯浩。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疆诗歌取得了显著成就和突破性发展。以周涛、杨牧、章德益等为代表的“新边塞诗派”,开创一代诗风。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新生代”诗人进入读者视野:沈苇、黄毅、北野、刘亮程、郁笛等,又将西部诗歌创作推向新的层面。
在此套丛书小说卷中,不仅收录了作家董立勃、红柯、赵光鸣等人的精彩文章,还遴选了阿扎提?苏里坦(维吾尔族)、朱马拜?比拉勒(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作家的篇章。
“她头上那块黑纱下,透出她棕色的秀发和干净得有点发青的头皮。那头发上有一道笔直的印子将秀发向两边劈开,延伸到她宽宽的额头上。那额头洁白如玉,额下那对黑色的眸子原本是黑亮而富有神韵的,但此刻,那神韵显然已经没了。刚才进门的时候,她脸上那点因羞涩渗透出来的淡淡红晕,也消失了,以致那张脸像一张旧花布,悄然失色。老夫人的话,又像一根要命的绳索,紧紧地扼住了她的咽喉,以致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在《寡妇》中,朱马拜?比拉勒将这位孤苦的女主人公纠结、彷徨的心理描写得栩栩如生。
散文方面,西部多维的文化格局形成了西部散文家无法规避的文化混血。无论是周涛、刘亮程还是张承志,都拥有双重文化背景――汉文化与游牧文化或少数民族文化的背景。而少数民族作家如叶尔克西(哈萨克族)、傅查新昌(锡伯族)、艾合买提?依明(维吾尔族)等又拥有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背景。在这种双重的文化背景下,西部散文作品中往往流动着两种文化的特质。
“我们将确定的篇目发给远在北京的散文组顾问韩子勇先生,他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散文卷中呈现的72篇文章纵横两条线,纵向是时间,读者可读出新疆60年的风雨变化;横向是主题,读者可通过作家的笔墨多角度感受新疆多元丰富的个性。”徐江说。“了解新疆,可以通过旅游、媒体,还可以通过书。通过这套书,我们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新疆发展的窗口,拓宽宣传新疆的渠道,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徐江说。
笔墨驰骋
铺展历史变迁的印记
纪实文学卷负责人多艳萍向记者介绍,纪实文学卷分上下两卷,共收录纪实文学作品30篇,均为已出版的新疆名家名作。上卷为10篇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节选;下卷为20篇中短篇纪实文学作品。
“所选文章主要以新中国成立、尤其以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涉及新疆历史发展、风土民俗、兵团军垦文化、反恐维稳、油田开发、铁路建设、大河治理、生态保护、科学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成就。为读者了解新疆这60年的沧桑巨变、融合发展打开一扇窗户。”多艳萍说。
多艳萍对记者说,纪实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性,还具有“新闻”的品质;它是“结在新闻树上的果,开在文学树上的花”。编者遴选作品的标准即为作品的思想穿透力,现实把握力和社会影响力。
“收录的作品,基本按照新疆大事记的时间顺序排列。基本可以展现60年以来发生在新疆的大事。上卷开篇是《伊吾保卫战》(节选),这是一场深具战略意义的战争。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六团一营二连为了保卫伊吾县,与匪徒血战40个日夜,打退匪徒7次猛攻,粉碎匪徒‘三天拿下伊吾’的妄想,为平叛新疆、夺取剿匪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下卷开篇是兵团屯垦戍边的《出塞曲》。反映了1949年冬天至1950年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奉命进军新疆的生活和片段。文中提到了我们党当时对进军新疆、有关民族团结、改造起义部队、帮助建立政权,以及参加生产的准备等各项政策的指示。”
此外,还有讲述知青故事的《故乡,他乡》,老兵为班长守墓24年的《守望天山》,关于塔里木河治理的《痛苦的河》等作品。
多艳萍还为记者重点介绍了两部属于文献类的纪实文学作品。王震将军的秘书王玉胡回忆八一钢铁厂建厂始末的《头屯河畔的节日》和刘肖无撰写的克拉玛依油田第29号井出油的《第一个旗帜》。“这两篇,是我们从新疆大学图书馆文献室查阅刘肖无和王玉胡两位前辈的《克拉玛依散记》和《难忘的岁月》中选取的。这样有珍贵资料性质和历史意义的文章入册,增加了纪实文学卷的文献价值与历史厚重性。”
峥嵘岁月,历史印记。沧桑巨变,融合发展。这16个字不仅是纪实文学卷上下卷的统领文字,也是新疆发展的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