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孩是在手机等电子智能设备下陪伴成长的一代。科技的进步除了带来娱乐,家长是否也应该反思,孩子成了“手机控”、“电脑控”要怎么办?与其放纵孩子玩游戏,家长不如积极引导,让孩子们多读读报纸吧!
小编帮你分析一下读报的好处
↓↓↓↓↓
孩子自小读报,能够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那么,怎样引导孩子读报呢?读报不光扩大视野,有时还能为作文提供素材。事实证明,引导孩子读报,于学习、于人生都是很有好处的。
以身作则 引导孩子读报,自然重在引与导。家长以身作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孩子看见家长看报,往往会模仿;如果家长读得津津有味,这对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
“读报应成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家长应营造条件,使孩子养成平时读报的良好习惯。”10月底以来,记者先后接到多位教师及学生家长来信,他们认为,目前许多家长平时不重视用报纸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里很少订报,平时在家里也很少给孩子安排读报时间,这是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的一块短板,应该给孩子订一两份报纸,或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或节假日,到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公共阅报栏前多看一些报纸,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必要。
市第44中学德育教师徐笑语说,与目前新媒体相比,党报传递出的各类信息更有权威性,老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党报,因为党报是弘扬主旋律的权威媒体,不仅每天能呈现丰富的知识,而且传递出的是一种正能量,而目前很多新媒体每天都有大量的报料,让你真假难辨,因此让学生利用一些业余时间看看报纸,对于使学生感受时代脉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都是有益的。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历来看,她认为坚持读报,是中小学生了解“窗外事”的上佳途径,更有助于语文、思想品德学科实现“双飞”。其中在提高语文成绩方面,读报可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阅读是为自己输入氧气,而写作文就是输出,没有阅读输入自然就会有气无力。”视野通过读报得到开阔,通过读报接受的信息量大了还愁作文不好?而在思想品德学科,学生平时更少不了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而读报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大东区玫瑰园小区居民姜女士来信说,青少年很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非常必要。而报纸是最快传达资讯、社会热点的途径,作为亲子互动的一个纽带,不仅可以加深母子间的沟通,而且可以明显的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据她介绍,她的女儿小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父母和学校的引导下爱上读报,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她就看报纸,报纸上天天都有新鲜事,遇到不懂的或不能理解的问题就请教父母,母子间你问我答,就变成了时事、事件的讨论会,话题也日日翻新。前不久她的孩子还经常向《沈阳日报》为中小学文学爱好者开设的《第一行脚印》栏目投稿,最近作文成绩提高很快。她建议,学生家长应对孩子的“手机控”习惯改一改,应引导孩子多读报,通过读报为孩子源源不断的注入一些正能量。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孙全 李浩 摄
编辑:许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