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雄鸡】
北京日报鸡年说鸡系列里有这样一篇《爱我雄鸡》,资深文青彭俐先生写的。文中关于属相的描述挺有意思。摘几句:
“ 我不吃鸡肉,因为我属鸡。
想来想去,在12个属相中属鸡,算是福气。属虎属蛇,太吓人;属猴属鼠,太烦人;属牛属马,太累人;属羊属兔,太羞人;属狗属猪,太馋人;属龙草民,寒碜人;惟有属鸡,鼓舞人!”属鸡都属得这样豪迈。
【全家福照了吗?】
过年阖家团圆,拍全家福成了新年俗,这两天照相馆很忙,有时不得不排队等几个小时。今年春节,您家照全家福了吗?看看最后这张照片,猜猜这是婆家合影?还是娘家合照?
【春节该吃饺子还是该吃年糕】
吃饺子与吃年糕,是传统春节的两大食俗。
据北京晨报报道,从图吉利的角度看,年糕有“年年高”的意味,所谓“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而饺子则有辞旧迎新的意思,据清代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不过“交子”说实为望文生义,饺子本名“角子”,音同“绝”,因其形状如角,宋代以后发生音变,饺子与“交子”始同音。可见,饺子最初只是美食,未必一定要在春节食用。
年糕最迟在周代便已产生,所谓“羞边之食,糗饵粉餐”,指的就是年糕,到汉代扬雄《方言》中已明确有“糕”的说法,到魏晋南北朝时,年糕已在民间广为流行。
饺子则晚得多,传说是张仲景发明,本名“娇耳”,此应是后代穿凿附会之说。最早出土的饺子实物则属唐代。
爱吃啥吃啥,不过要适可而止,健康最重要。
【大年初四还记得这些民俗吗?】
著名民俗学家高巍介绍,古代中国人相信万物有灵,灶有灶神,橱有橱神,门有门神……到了正月初四这天,诸神们正式回归人间,所以叫“诸神下界”,人们在这一天迎接诸神归来,准备祭品,祭祀神灵。这一天最好不要出门,一方面要举行隆重的接神仪式,到了晚上摆上四方桌,供上神像。有财力的人家讲究比较多,神像要精致,木偶泥塑之类,一般人家就是木版画。
中国人讲究初五之前不搞卫生,但这一天除外,因为要迎神,所以下午就要开始搞卫生,以示尊敬。
诸神下界,开始工作,人自然也要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了。古代不少行业假期只到初三,初四已经开始上班,不过这一天的主要任务,还是迎神。
在物质供给并不丰裕的时代,过年无疑是大饱口福的最好时机,过年时候,人们总会尽可能地置办最好的食物,改善生活,寄托祝愿。但另外一方面,准备的充分,也就意味着常常会有剩余。所以到了初四这一天,不但要准备开始工作了,也要将之前剩余的食物加以处理。
初四大饼卷鸡蛋,某种意义上也有类似的功能。老北京初四有吃“折箩”的传统,张寿臣《化蜡千儿》:“老太太晌午吃的散伙面,晚上吃的折箩”。所谓“折箩”,本意是宴会剩余的饭菜,在寻常百姓家,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间的剩饭菜便称为“折箩”。
初四,过年的节奏进入尾声,人们走上大街,准备开始正常的生活和交际。很多人各自回家过年,这一天相见,可能是新年第一次见面,所以在初四,人们见面就要说“新年好”之类祝福的话。当然,之前见面也说,但这一天要求比较严格,乃成习俗,叫作“报喜除霉”。
此外,在北方一些地方,还有送火神的习俗。到了这一天晚上,人们扎成火把,点燃后从自家开始,一路小跑送到就近的河里,祈愿一年平安,无有火灾。
高巍说:“许多习俗今天的人们已经不怎么做了,尤其是在城市里更少。但我想,新的生活方式,应该有新的风俗和文化。人生天地间,感恩祖先,感恩天地,感恩自然总是没错的,做一些让自己愉悦也让别人愉悦的事情,并不能说就是迷信,就应该抵制。古人说‘每行吉祥事,常生欢喜心’,现在人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都是这个道理。重视节日的文化,重看节日的风俗,我们对生命、对父母、对自然会有一番新的感悟。”(据北京晨报)
【小尿童穿上唐装】
中国年影响有多大?看看人民日报的报道。
春节期间,在美国华盛顿地区,已经连续举办10多年的“华府春晚”1月29日晚再次上演,成为当地华侨华人社区欢度春节不容或缺的一部分。
29日,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大演出正在进行,很多人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观赏“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的精彩节目。悠扬的葫芦丝里吹出《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优美旋律;欢快的唢呐奏出中国春节特有的喜庆和吉祥。很少见到葫芦丝和唢呐这两种中国传统乐器的英国人听得如痴如醉,连连赞叹。更令他们感到震撼的,是铿锵刚健的少林武功表演,或威猛矫捷,或柔中带刚,令人目不暇接。
近日,第二届“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活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为了配合此次活动,布鲁塞尔著名的雕塑——“第一公民”小尿童于连也穿上了唐装,惹得很多人与他合影。布鲁塞尔市政府还向游人免费提供啤酒,人们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欣赏着节目,现场气氛如同狂欢节一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bjw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