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毛主席爷爷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把这句话放在当下,其乐趣最终的奥义大概就是“斗图”!
而说起“斗图”,不得不提的就是那只永远热泪盈眶悲伤蛙Pepe,它的整体画风体现着“丧”:黑色幽默、消极悲观,但它在“斗图”中却承载了重大的责任,因此手机里不存在几张悲伤蛙的表情,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传播负能量。
然而,悲伤蛙Pepe最近被它的创作者Matt Furie 给画死了,它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正式宣告死亡的表情包。
不过悲伤蛙虽死,却无法阻挡人们在“丧”这条路上走的越来越远。
▽
从2016年“葛优躺”开始,与传统价值观大相径庭的流行语爆炸式地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这些似乎带一些绝望性质的语言成为年轻人新一轮的个性标签。
从此各式各样的丧表情浮出水面,一发不可收拾,比如长了腿儿的咸鱼、马男波杰克和鲍比希尔。而这一波丧表情的流行热潮也带动了一系列的文化营销。
▽
比如影视剧《马男波杰克》,其以清奇的画风、负能量的台词,无所谓的基调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努力无意义,痛苦无意义,最好及时行乐。
它对人生反反复复的探照和戳穿并没有太多新意,但又丧又暖的心灵泻药总是让我们暂时性看清楚我们需要自怜的人生。
同样的, “丧文化”也在饮食界掀起了一场浪潮。
拥有众多传闻的“丧茶”,4月28日,在上海火爆起来。
这个仅开了4天的“丧茶”是由饿了么和网易消息联手打造的奶茶主题快闪店。丧茶店内的产品名称充斥着扎心的丧意:“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乌龙茶、“加油你是最胖的”红茶拿铁、“加班不止加薪无望”绿茶、“前男友过得比我好”红茶等。同时借助网易新闻IP形象“王三三”一脸懵逼地站台,一时引爆整个朋友圈。
当然,“丧茶”并非饮食界唯一的“丧文化 IP”。今年年初,成都的创意团队“试物所”也针对丧文化推出了一款“没希望”酸奶,据说这扛起了本地著名乳业新希望的旗帜。甩几张文案你们自行感受一下。
而它们为什么能抓住用户的G点呢?
这还要从新一代人说起,新一代人要比上一辈的人更加焦虑。正如中国社科院去年12月份发布的《社会心态报告》显示的那样,他们大都选择在大城市里奋斗,而不愿回到小城镇过安稳生活,但他们却没能赶上经济红利最好的时代,因此他们要承担更为巨大的物质压力。其实这一点他们都能清楚的认知,他们知道生活总比鸡汤复杂。
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既不是上一代人摇滚式的怒吼,也不是娇柔的用鸡汤来治愈自己。他们更多的是自嘲、自我嘲解和调侃的方式来宣泄自己负面的情绪。
就像丧茶的策划者之一、饿了么品牌负责人邬宋钱对丧文化的理解的那样:
“
年轻人依然想好好生活,有抱怨但不想那么生硬的说出来,而是用自嘲、自黑的方式幽默地表达出来而已。
我们再来反观悲伤蛙、《马男波杰克》、丧茶,这些表情包、影视作品还有营销活动,其实都有一些共性:一个共同的形象——失意者,一个相同的调性——黑幽默式的自嘲。这两点恰好和新一代人的痛点相契合。
那么了解了这一痛点,我们又该如何玩转“丧文化”呢?峰少大致罗列的三个段位的套路:
1.借势营销。其实也就是跟热点。这是最直接,也最不费脑的。例如葛优躺刚大火之时,来篇《葛优躺原来是这样的.......》,“丧茶”席卷上海时,可以写篇《仅开店4天的丧茶为何能刷爆朋友圈》等等。
2.内容营销。借助“丧文化”的某些特性,来创造优秀的难度系数较大。但参与性高且更易于传播。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彩虹合唱团的《感觉身体被掏空了》,这首歌可以说是“丧文化”中的代表作。
其在当时的火爆程度峰少就不赘余了,但是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这首歌才认识彩虹合唱团的。同样的,除了制作音频,也可以制作成连环漫画等等。
3.活动营销。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就是个很好的案例。利用“丧文化”,精准营销,给用户一个宣泄的出口,告诉用户“反正压力都那么大了,何不任性走一波”,这势必会触发一大批用户的内心。
好了,最后送一波丧文化的“毒鸡汤”来结束今天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