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解说文案 > 正文

长春哪里红色足疗(长春往日“红灯区” 今世打造“桃花源”)

  春的暖日下,长春市桃源路一带小区的居民三五成群地漫步在小区周边,来定格每一个镜头对焦的画面,或有老人们悠闲自得地在花园散步,或有天真嬉笑玩耍的孩童四处奔跑,伴随着春的阵阵飘香,到处都有一股万物复苏的惬意。

  或许,还不了解这里的人很难想象,这样别具一番诗意的名字,有着最不堪的过往。“好男不娶桃源路”的老话在今年60岁的李大娘听来,耳朵都起了茧子,嫁到桃源路几十年,在这里生儿育女,当时她最担心女儿嫁不出去。

  新中国成立前,桃源路是长春市的“窑子铺”(相当于北京的八大胡同);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它是长春市最脏、最乱的棚户区。而如今的桃源路几经修葺,俨然成为了当下最让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许多过往或许只在那些已经拆迁或即将拆迁的残垣瓦片中,能寻觅到胭脂味的记忆。

  乘坐公交车从亚泰大街走下去,不远处就是桃源路一带了。与之周边林立的现代化楼房相比,待拆迁的伪满时期建筑即将成为记忆,寻觅昔日的长春“红灯区”变得有些困难。当时,老百姓称这里为“欢乐地”,又名“新天地”,这片在长春历史上并不多见的“红灯区”,东起伊通河西岸,西到永长路,北至长春大街东段,南到东天街。

  日伪时期这里修建了很多房子,尤其是东南角,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楼宇约16栋楼,书面的称呼是“妓馆房”,俗称妓院楼,因为整个布局为“回”字形,故称东圈和西圈。当时的东圈、西圈里还有4座小圈,有“双凤堂”“宝玉堂”“百花堂”等大小妓院近百家。大致位于今天的东自长春市第十四中学、西到来安街、北至新内胡同的区域,周围设有汽枪射击游戏场、茶馆等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

  新中国成立前,桃源路就是长春的“窑子铺”,听老一辈说,因为这里有着不光彩的历史,许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不愿意向外人道出自己的住处。即便是住在这附近的人们,宁愿绕行,也不愿意去触碰这个被外人用异样看待的地方。或许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流传着一句老话“好男不娶桃源路”。

  老话“好男不娶桃源路”

  “四合院,小甬道,青砖房,小单间。”当人们从记忆中听老者们描述当时桃源路红灯区的场景,还不难叫人嗅出一股子胭脂味。有人将长春的桃源路与北京的八大胡同相比。伪满时期,长春妓院按照规模分一、二、三等级,一等叫“书馆”,二等叫“院”,三等叫“堂”,那时,长春没有书馆,最高等级的妓院就叫院。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它是长春市最脏、最乱的棚户区。

  据长春市政协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记载,“在新京(当时的长春)有两个院,其中的一个叫做 艳集院 位于南广场东侧的一条胡同里。另一个便是当时的桃源路,这一带是面向中国人的妓院,妓女多半是中年妇女。据《南关区志》记载,妓馆建筑四周用高大的灰砖墙围起两个方形大院,每个院有4个大门,东面大院称“东圈”,西面大院称“西圈”。每个圈里又依着墙分成一个个方形小院,院里沿着回字形走廊分成若干个鸡笼子式的一排排低矮的小房间,小房间的门和唯一的小窗户都朝里开。窗上设有防妓女逃跑的铁栏杆,妓女们就住在这样又黑又暗的小房间里,而老板和老鸨坐在门前日夜看守。

  近日,在网上转载的一些有关桃源路的老照片和历史物件。如今,人们再去看待桃源路的时候,那些曾有的记忆都成为了一段历史的印证,就拿这些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印有黑色铅字的纸片来说,醒目地向市民呈现着由“长春警察署”颁发,还标有证件使用有效期和注意事项的“执照”。

  有文史学家认为,在民国时期,为妓女们发放许可执照,其实就表明了当时“妓女合法化”,封闭、守旧的当局能够合法地让这些妓女们从事这些不光彩的事。即便后来,这些被发放的“妓女许可执照”伴随着职业的取缔,人们觉察出不光彩将其撕毁,但这的确折射出妓女从业者们是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产物的。

  妓女大多迫于生计

  据资料记载,早在1988年,长春市公安局建局50周年之际出版了一部名为《峥嵘岁月》的纪念文集,该书的作者解占环就是长春解放初期桃源路派出所副所长。据他介绍,从1954年初开始,长春市彻底砸碎了旧社会套在妓女脖子上的枷锁,妓院彻底被取缔了,在他经历的“砸碎妓院、改造妓女”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要摸清每一位妓女的背景。

  在他掌握的1000余名妓女中,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大多都是苦大仇深,被拐被骗、迫于生活等原因被卖到了妓院,有的甚至是被自己的亲人卖到了妓院,只有少数的妇女是因为走投无路将自己卖到妓院。

  落入妓院的妓女们失去了自由,更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了支配权,他们终日被囚禁在妓院里,由老鸨(女),“龟头”(男)们来管理,妓女们昼夜为他们卖身赚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妇女们,逐渐也过上了逆来顺受的生活。

  政府干预取缔“东西圈”

  据《长春市南关区地名志》载:桃源路一带形成的年代较早,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蒙古郭尔罗斯王从山东招来200多名农民在此地开垦,在伊通河两岸建起村落。从此,陆续有关内民众来这里谋生。沦陷时期,这里开设东西圈妓馆区,修建了桃源路。解放后,桃源路一带属居民区,住房简单,尤其“东西圈”处,设施极差。1979年,西圈盖起了7栋高楼(春源小区),棚户区改造的脚步声紧凑而至。

  1951年3月,政府制定了《妓女处理办法草案》等,决定取缔妓院。当年9月,干部、武装人员同时开赴“东西圈”,将业主、老鸨、妓女、嫖客分别集中看管,对妓馆老板、老鸨予以处理,罪大恶极的被依法判处死刑。长春市民政局开办了“新生妇女习艺所”,给改造的妓女一条出路,教她们缝纫、理发、烹饪等技术。

  有一位名叫“小五”的妓女,是被人贩子从哈尔滨骗到“双喜堂”的,她曾多次企图自杀,但都被“老鸨”发现了。桃源路派出所经过调查了解她的情况后,认为她改过自新的决心很强烈,就把她树为“自身求解放妇女”的典型,鼓励她第一个去报名“新生妇女习艺所”学习技艺。后来,她学会了缝纫手艺,派出所的民警还帮她找了位老实的工人丈夫,开了一家缝纫店,生活很幸福。

  “小五”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约有60%被解放的妇女嫁人,约40%返回到自己的家乡。

  七天完成“西圈”的动迁

  在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地方志”)编辑出版的《长春市志·房产志》上赫然记载着:“1968年市政府把改造西圈工程作为当年全市十项重点工程之一,仅用7天时间全部完成661户动迁工作,动迁人口2676人,其中居住妓馆房388户,人口1600人,动迁速度之快,在长春房屋动迁是第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春市住房紧张,许多伪满时期的妓馆房逐渐改为民宅,住房条件十分简陋,低矮狭窄,阴暗潮湿,无采暖、无下水、无厨房,无室内厕所。每间陋室不足十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2.6平方米,长春市政府多次研究彻底改造妓馆房问题。1997年长春市拨出专项基金325万元,改造桃源路中圈。据《房产志》记载,“当年四月动工,十二月竣工交付使用。拆除全部住房29栋,新建6栋6层住宅楼,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建成392户,其中动迁户375户,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6.2平方米。”这是长春市第一次用较多资金大面积改造旧妓房。

  “动迁速度之快,在长春动迁历史上是第一次”,一位居住在此的李姓老人回忆,当年“房地局主动上门服务,只用一天时间办完了所有人家的产权登记手续,而且房子也拆得特别快,前后不超过10天。”

  往昔小棚子今日高楼林立

  如今的桃源路,街道宽敞,破败混杂的棚户区旧貌换新颜。往昔的小棚子,今日变成了高楼林立、商圈繁华的现代化街区。时而会有一些摄影爱好者的好奇和热情,与街坊们聊上几句,他们会热情地给你介绍此地的典故和渊源,也会介绍这里蜕变后他们的心情。再往深处走去,老式建筑堆里,木质楼梯、残缺不全的房屋构架绵延着一条曲折的小路,融合在这杂乱的建筑里,大门上刻着过去年代的墙纸和图画。

  桃源路曾经的繁华落尽,只留寂静,杂乱成为一种景致,待拆迁的建筑堆里四处散落堆积着生活的杂物,灰色的杂乱里只有老木门上那红红的福字跳入眼帘。老者望着即将要拆迁的建筑也会慨叹,“这里马上拆迁了,都搬走了”。

  桃源社区工作人员李宏博告诉记者,2006年前,社区就搞过调查,社区几千户居民,不是下岗的就是待业的,一家比一家困难,为此,吉林省开始进行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桃源路成为长春市首批改造地块。在“轰隆隆”的推土机声中,桃源路一天天脱胎换骨。2008年1月,桃源路棚户区改造首期工程竣工,3000多户居民原地回迁进新楼房。两个回迁小区,一个取名桃源春晓、一个取名桃源春晖。

  听老者诉说“烟花”记忆

  今年90岁高龄的 郑桂华老人是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岁月,历史在她眼中仍清晰。

  “过去的桃源路就是令人唏嘘的地方,名声不好,都说这里如何如何,好人都不上这儿来。” 大娘说,大家都知道,当年的桃源路就是红灯区,那里的人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喝了酒就爱打架闹事,窑子铺周边还有许多娱乐设施,有的人为此不惜倾家荡产也来此逍遥快活。

  即便这里一直流传着“好男不娶桃源路”的老话,但大娘觉得,那是有针对性的,正经过日子的人家不愁嫁不出去闺女。“从小在桃源路一带生活的居民,但凡有一点觉悟的人,都不会觉得那里有多乱,没出过啥大事、开着门睡觉,没事,东西搁马路上,不丢。居住的环境和条件有点差之外,习惯了在这里生活,也有着说不完的乐趣。”老人讲述着。

  春暖花开之时,老街坊们盘腿围坐在柳树下,开心的不开心的一并道来。冬天天冷了,猫在家里的人们把炕烧得暖暖的,谁家暖和,热炕头上一坐,开心的事大家分享,不愉快的事,大伙劝解,朴实的街坊邻居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民俗学家:往日“红灯区” 今日打造“桃花源”

  2013年,长春市南关区桃源社区针对桃源路保留地开发特意召开了一场座谈会,长春市统战部门、南关区委领导参加了会议,专家做了历史资料和发展前景的详尽论述,有学者认为,搬进新居的人们在感到住新楼的喜悦的同时,也有人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精神应该注意保留。

  前往实地考察探究的吉林省政协委员、民俗学家施立学,曾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分析道,新生路、新生胡同、新风街,这些都是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路名,妓女被改造后获得新生,新社会开启了桃源路的新风尚、新生活,这些都应该与当年改造桃源路妓馆有直接关系。施立学说,当年桃源路兴起时,周围是一片菜地,也被称为“菜园子”。有了这个纸醉金迷的妓馆群后,这里就成了一些人眼中的“世外桃源”,这也暗含了桃源路路名的真正含义。

  施立学认为,人们对桃源路文化历史的记忆,就是一个时代最好的产物,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桃源路能成为长春市真正的“世外桃源”。

  社区书记:

  居民文化素质提升了

  在桃源社区的记录中,记者查询到,这个坐落于南关区东北部老城区,东起东天街,西至亚泰大街,南起永长路,北至桃源路的地方,总面积0.21平方公里,共有居民3385户,总人口8612人,当年的“红灯区”早已消失不见。如今,桃源路社区传承着“百年桃源路 现代文化街”的口号,目前已经成为吉林省的示范社区。

  社区书记黄蕾说,“如今,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相应的配套设施齐全,老百姓文化娱乐生活丰富了,文化素质提高了。”2008—2009年,伴随着长春市棚户区改造工程,辖区居民实现了原地回迁,桃源社区配备了新的办公配套设施,在功能和配置上进行了科学划分和精心设计,图书阅览、市民网校、文体活动、日间照料、心理咨询、卫生服务等,重点打造了“五型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党组织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了社区基础建设和配套服务,满足了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有效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如今已经很破旧,成为危房、面临拆迁的桃源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成为了一段回忆。每逢周二、周四,在社区多功能厅就会循环播放影片,让居民免费观看,百姓舞台由社区搭台,社区文艺团体自编自演一些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年7、8月间,社区都会组织“百家宴”活动,由邻居们每家拿出一个拿手菜组成自助餐,或是围坐在火炉旁烤肉,一起享受露天聚餐的乐趣,别具一番世外桃源的风景。

  打造一条文明、和谐的文化街

  2006年,长春市政府斥资6亿元,对老桃源路进行棚户区改造, 短短两年的时间,破败混杂的棚户区旧貌换新颜,往昔的小棚子,今日变成了高楼林立、商圈繁华的现代化街区。

  打造成吉林省示范社区的桃源路正在摸索中不断地前行,再次走在桃源路上,领略桃源路今日的风景,极富有时代的气息。

  提起桃源路,老长春人都知道这里是长春最大的棚户区,文化基础薄弱、弱势群体多、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并没有随着居住条件的变化得到彻底转变。针对这种情况,社区把创建“平安家庭”作为平安桃源建设的切入点,做到稳定一个家庭、平安一方社会。让“平安家庭”传递示范力量,做文明和谐家庭的榜样,推动平安桃源建设。一年来,社区开展特色服务项目,助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向纵深开展。

  在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以来,辖区居民的学法守法意识增强了,安全防范的警惕性提高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幸福指数提升了。成为长春市平安建设示范社区。

  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建设

  在社区办公用房的走廊内,以时代精神、廉政组诗、传统美德、老年养生知识等为主题,制作了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的展板;在来安南街,建造了总长500米的文化长廊,用手绘水粉画的形式对居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市民道德教育,成为辖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小区内设计了精美的平面公益广告和文明标语警示牌;在小区楼道内,安装形式多样的宣传栏,定期更新党建、科普、文史以及社区资讯等内容,让居民与文化“零接触”。针对辖区居民素质不高、文化知识匮乏的现状,社区又举办了“百姓讲坛”系列活动。近年来,聘请知名医生、公安干警、资深律师、高校教师等专业人士举办公益性讲座近百场,讲解健康保健、安全防范、法律维权、历史文化、家庭教育、优生育儿等贴近百姓生活的知识。

长春哪里红色足疗(长春往日“红灯区” 今世打造“桃花源”)

  每周六社区会组织居民参与长春文庙的“道德讲堂”和“国学大讲堂”活动,为满足辖区国学爱好者的需求,社区邀请文庙孔子研究会的学者先后以道德文化为主题举办了四场国学讲座,把“国学讲堂”搬到了家门口,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培养居民的学习意识,社区开展了“书香家园”活动。在社区开设了市民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阅览室有图书5000余册、电脑20余台,供居民阅读书籍、网上冲浪、学习文化知识。每年年末社区都会出资为老党员订阅明年的党报党刊,为老党员打开了解政府决策的窗口。社区还在党员中心户家中开设流动图书角,由社区提供爱国主义书籍,方便居民传阅、学习,为促进社区学习风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打造服务品牌型文化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积极打造桃源特色的服务品牌文化,对内强化了社区工作者素质,对外亮出了社区名片。桃源社区实现了一站式办公。在休息等候区及自助填写区安放桌椅、报刊栏等设施,在自助填写区准备了纸笔和政策宣传栏等,为办事群众提供了方便。

  今年,还将《服务窗口标准化实施细则》建立了量化考核体系,对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打分,每月评选出两名服务标兵在大厅进行公示,而对于存在问题的同志及时进行告诫和处理,切实提高了工作人员素质,提高了服务水平,树立了对外形象,目前桃源社区将每周三作为学习日,采取播放多媒体教育片、一把手讲党课,以及外请教授讲座等形式,积极学习市内外先进单位关于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并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想问题、出点子、搞创新,开发了包括“亲情快递”“百姓影院”“百姓讲坛”“十分钟文化生活圈”“区域党建同心圆”“绿色希望家园”等具有桃源特色的服务品牌,将社区服务工作做到上层次、上水平,为居民提供了更优质、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务。

  记者手记:

  我曾在一位学者的博客中看到这些的文字:在我眼里,桃源路最典型的一个画面,不是解放电影院,也不是做“眼线房”的老宅院,而是坐在马路牙子上拿着老式铝制洗衣盆泡脚、用剪刀剪脚趾甲的张贵珍老太。

  重往这条路上,偶尔走过的上学孩子,或是拎着兜子买菜的老者,他们的表情是快乐的,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曾享有过许多快乐的瞬间。

  若想记录每一个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桃源路不是代表民俗文化的建筑群,也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棚户区,它甚至有人们不爱提及的过去。它只是一个城市特有的过去,也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片段。

  当我离开桃源路时,再回头望向那条整洁的街路,与宁静的小区的居民一起,安详地沐浴在阳光中透出了温暖,那个带着“脂粉味”的红灯区留给今日太多的话题,带着“脏水味”的棚户区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有许多未知的新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代的人们讲述着它曾有的故事…………

  (记者 陶彬 李娜/报道 除资料图片外均为赵毅亮/摄)

相关文章:

  • “我的南方和北方”,《红色中原》不一样的气质与回想丨音诗诵读会-《红色气质》2025-04-02 04:01:10
  • 【攻略】常见步枪穿甲威力实测-红色攻略步枪2025-04-02 04:01:10
  • 红色Iphone7出来后,公司上下进行了激烈讨论-iphone7红色苹果2025-04-02 04:01:10
  • 红色传奇进行到底系列活动为什么被暂停(红色Iphone7出来后,公司上下进行了激烈讨论)2025-04-02 04:01:10
  • 长春欢乐颂公寓什么梗(《欢乐颂》王柏川出轨《琅琊榜》长公主,是正室撕小三还是炒作?)2025-04-02 04:01:10
  • 每一寸鲜血浸染的红色热土,每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2016年感人至深的10句简单的话:用心的slogan)2025-04-02 04:01:10
  • 每一寸鲜血浸染的红色热土,每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2016年感人至深的10句简单的话:用心的slogan)2025-04-02 04:01:10
  •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