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乐”游客服务中心。孔生 摄
张孔生 丁云
我市把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列为未来五年全市重点抓好的十件大事之一。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如何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日,记者走进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各地,倾听了一个个打造美丽中国扬州样板的生动故事。
故事一 渔民上岸办起“渔家乐”
一排排乡村房屋,周围蓝天碧水,眼前池塘环绕……这是记者在方巷镇沿湖村看见的景色。沿湖村渔民有1600多人,来自五湖四海,一辈子在水上漂泊,在政府帮扶下,他们上岸定居。
“几个人?什么时间来?”在一间二层房子里,58岁的马长标喜滋滋地挂上电话,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国庆期间都订满了!现在节后又是电话不断。”老马从小就在渔船上长大,从记事开始就打鱼,在邵伯湖过了几十年的“水上漂”生活。“想不到,在我的后半生,我能告别渔船,退渔还湖,上岸生活,还住上了别墅一样的楼房,做起了渔家乐的买卖。”
像老马这样退渔还湖的渔民在沿湖村还有很多,2016年全村渔民人均纯收入达2.64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918万元。据沿湖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介绍,为响应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从去年开始,他们实施了退渔还湖工程,去年拆除围网2000多亩,今年将拆除1000多亩,明年年底,8900亩围网将全部拆除。
市环保局局长金春林介绍,我市制定实施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将投资近300亿元,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共66个项目,主要对3个湖泊沿岸3公里范围实施“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
故事二 船厂砂石场变风光带
槐泗是京杭大运河水上风光游览线必经之路,河对岸就是凤凰岛生态旅游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京杭大运河槐泗镇区域相继聚集了一大批船厂、砂石场等企业,这些企业所产生的污水、噪音和粉尘给运河沿线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实施之后,槐泗镇先后投入1.9亿元资金,拆除了12家船厂、14家砂石场、1家砖瓦厂、两家混凝土搅拌站和两家机械铸造企业,同时实施沿线土壤修复和生态环境整治。
“所拆除的船厂、砂石场和混凝土搅拌站等企业均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槐泗镇政府工作人员说,“我们将旧厂房保留,准备将其打造成为船文化展示馆,今后世界各地的游客能在这里了解到中国深厚的船文化。”
如今,原先京杭大运河沿线船厂、砂石场延绵不断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一片片被复垦出来的地块已经栽上了树木花草,变身成为美丽的风光带。
故事三 化工企业转型绿色发展
江都丁伙有一家专门生产助剂的化工企业——扬州名广助剂有限公司,13年的历史,1000吨的年产量,24万元的年利税,为当地30多名居民解决就业……但这样的化工生产企业却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江淮生态大走廊打造和美丽中国扬州样板建设。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今年,全市打响“263”专项行动“战役”,该化工企业被关停转移。昨天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该企业的化工生产设备已经全部拆除,纵横交错的管道、设备已经不见踪影,企业开始转型生产环保机械,走向了“绿色发展”。
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各类化工企业617家,其中化工生产企业601家,分布在长江沿岸重点规划区域内、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通榆河清水通道和高宝邵伯湖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共有68家,这类企业将成为我市近期推进关停搬迁的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