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歌散文 > 正文

徐志耀老师_【文本解读】徐志耀:在细节研读中积淀语文的重量

在细节研读中积淀语文的重量

文徐志耀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当前语文学科所面临的问题,指出唯有结合细节描写,方能使语文积淀出真正的重量。接着,围绕以细节贯连文本、从细节品读情感、在细节升华主题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依托细节描写纵向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步骤。

  

徐志耀老师_【文本解读】徐志耀:在细节研读中积淀语文的重量

  于漪老师在《语文的尊严》一书中不无忧虑地提到了今日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她反复提到语文已经从五六十年代排名第一的学科降至了四、五位。或许,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没有感受到如此沉重的压力,但在现实中语文成为“主科中的副科”却几乎已经是事实了,语文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重量。语文学科的遭遇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课堂缺乏深度与变化却是让语文学科逐渐被学生轻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语文教学以文本阅读为主,教学中必然涉及到文本层次结构的分析、重点字句及主要形象的品读及文本主题的探究,这些相对独立步骤的平面推进则构成了语文课堂的基本环节。但是,如果在这些步骤中缺乏一个有效的纵向运动将之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且使课堂的内容向着更深更远处拓展,那么课堂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千篇一律的僵硬模式之中,学生排斥语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语文需要有重量的积淀,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选择这个纵向运动的方向的必须有着语文的特色。语文学科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教材也涵盖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如果只是一味地拓展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的主线必然被浩如烟海的补充材料所淹没,这样的课堂同样也是失败的。我们所选择的纵向运动的方向必须与语文这门学科的最核心内容密切相关,并且切入点要小,还要具备深刻的内涵。这样,既利于学生把握,还有利于文本内容的拓展升华。

  语文学科的最核心内容是什么呢?于漪老师在《语文三十年岁月不寻常》一文中指出:“语文就是用祖国的语文文字来表情达意,表和达是语言文字,情和意是它的内涵。离开了情和意的内涵,语言文字就是僵死的符号;离开了文字,情意就无所依托。”于老师这段话明确揭示了语文的最核心内容语言文字,这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同时,语言文字唯有表达情感才能够发挥作用。课堂教学的纵向运动就是要依托文本中最能够表达情感的语言文字,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味认识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并合理地拓展升华。

  文本中最能够表达情感是什么呢?我以为,在散文、小说等体裁的文本中,就是细节描写。什么是细节描写?许多人为之下过定义。不过,如果打一个比较形象的比方。细节描写就相当于影视剧中的特写镜头。散文、小说或记事、或抒情,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形象之上。这些形象的展示就相当于一部电影或电视,当某个镜头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时,这个镜头会被特意地停顿,拍摄的角度会被有意识地放大或美化,这就是特写。特写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段表白,其范围是广阔的,但表达的情感是强烈的。

  细节描写植根于文本之中,直观形象,易被学生把握,也是课堂教学一个极有效的切入点。同时,在散文、小说中,细节描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住细节描写,不仅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文本的主题情感,为后面的拓展做好铺垫。以细节描写的品读为依托,学生思考的火焰被点燃,并且不断向着更广阔的范围延伸,语文的重量就由此开始积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加大学生思维的强度与力度,开掘思维的深度呢?具体方法如下:

  

徐志耀老师_【文本解读】徐志耀:在细节研读中积淀语文的重量

  一、以细节贯连文本

  作者竭力描写的细节描写,不会是文本中孤立的存在,必须有铺垫,有呼应,或形成贯穿全文的线索,或被反复强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找到相类似的细节描写,以此贯穿全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把握住了作品的思路,并也为把握文本的情感打下基础。

  以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课为例,文中记载了母亲的许多琐事,但有一个细节却贯穿其中,就是母亲的哭。母亲在天刚亮教训“我”时,“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在两个嫂子闹得让人忍无可忍之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直到嫂子变相地认了错;而她听到别人的牢骚话时,“气得大哭”。三次哭,分别对应母亲对“我”的教育,对家人的态度及对外来的侮辱,表现出了母亲对“我”殷切的期待,对家人的宽容与内心的刚强,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完整的母亲的形象。从母亲的哭入手,文章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文章的主题也清晰可辨了。

  类似的细节描写在经典的散文小说中屡见不鲜,如《背影》《台阶》等。即使在一些被我们看成是平行结构的经典散文中,依然有着贯穿全文的细节描写。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通常我们以为文章的主体就是五幅相对独立的画面,却忽视了其中还是有一个细节描写贯穿其中,那就是“春风”。细读除春风图外的四幅画面,春风的影子无处不在。春草图中“风轻悄悄的”,春花图中“还眨呀眨的”,春雨图中“密密地斜织着”,迎春图中“天上的风筝也多了”,其中春草图与迎春图是实写,而春花图与春雨图则是虚写——花因风而动,雨因风而斜,春风始终贯穿其中,且与画面中人的感受密切相联。作者为何如此描写,春风图开头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点出春风带给人们的柔和惬意,而结尾“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中酝酿着”则写出了春风将春意渲染进了春天的每一个角落。读出春风这一细节,也就读出了朱自清先生笔下不同画面之间的联系,进而体味出他所描绘的春天最美中在人的心中,在每一个角落。

  

徐志耀老师_【文本解读】徐志耀:在细节研读中积淀语文的重量

  二、从细节品读情感

  文章中主要的细节描写虽然出现不止一次,但作者的描写力度绝不会一样,必然有详有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字一句地品读文中最主要的细节描写,思考隐藏于细节之后的情感,再对照其它的描写内容,可以对文章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也有利于思想的拓展。

  仍以《我的母亲》一文为例,作者描写了母亲的三次“哭”,唯有第二次写得最详细,从“轻轻地哭一场”,到“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直至“闹气”的嫂子捧着茶来“劝她止哭”,她才“慢慢地停住哭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值得我们品析比较,体会隐藏于其中的母亲的心理。“轻轻地哭一场”,母亲教训“我”时,是“往往掉下泪来”,这是情不自禁地哭,从这里的确可以看出母亲实在已经忍无可忍,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示不满;但她教训“我”时,从来不许哭出声来,面对外人的侮辱时,却又“大哭”,这表现了母亲不希望家里的不光彩的事被人听出,但又不能忍受一点对自己(也就是对自己所在的家族)的侮辱,母亲对家人的忍让与宽容又体现了出来。“渐渐哭出声来”,说明母亲已经忍受不住,即使儿子劝也无法劝住,直至嫂子变相认罪,才“慢慢地停住哭声”,母亲这时已经是情不自禁地哭,真正地伤心了。不过母亲在哭的过程中,“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与嫂子们打骂孩子出气,摆出难看的脸给人又形成对比,表现出这位当家后母的大度与气量。当我们品读完这处细节描写后,除了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宽容大度外,还能真正体会到母亲这位当家后母的不易,年轻守寡,还要撑持这样一大家人,而已经成年的长子却只是一个败家子,两个儿媳一无用且不懂事,一能干却狭窄,其间要忍受多少折磨?胡适先生写母亲,不仅要写母亲的高尚,也要表现母亲的艰难,认识到这一点,方能全面认识文章的主题。

  

徐志耀老师_【文本解读】徐志耀:在细节研读中积淀语文的重量

  三、在细节升华主题

  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往往不仅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中的相关描写对照的基础上,再引用相类似的文本进行比较,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认识,进而拓展文章的主题。

  以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为例,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大雁停留在他的农场时的种种习性,不过作者非常细致地描绘了一个细节,就是大雁的归来。“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这段描写非常细致,且与上下文都有对应。

  在上文中,当大雁在冬天长途跋涉南飞时,“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这是因为它明白到处都有“瞄准它的猎枪”。此刻,进入了“休战时刻”,它可以向着沼泽、沙滩、水洼、池塘“低语”“问好”,在盘旋中找到最适宜它休息的地方,然后“慢慢地”“静静地”,从容不迫地飞下来。在后文中,当大雁飞去觅食时,“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在“低语”中“论述食物的价值”。结合在一起,可以发现,大雁真正找到了可以让它们安心休憩的家园。在原文中,作者还描述了大雁常去的玉米地,“通常总是过去的草原”,“草原玉米地在扩大”,而大雁选择前往“或者反映了自草原存在的时代就代代相传的传统”。此刻,补充这则内容,学生马上就认识到了,是人类挤占了大雁的栖息地,而大雁仅仅只是拾取被积雪覆盖的玉米粒。作者对大雁的情感,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了。

  同时,大雁帮助香蒲抖掉了“身上的冬天”。此刻,天气还非常寒冷,但大雁是“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而来的,一但下了决心就“坚定不移”。香蒲身上的冬天被抖掉了,万物茁壮生长的脚步也就此开启了。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将大雁形容为“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大雁回到北极,绝非3月,但它们将3月生命刚刚成长的活力带到了那边荒凉的大陆。此时,再补充一下原文的描写,原文中作者还写到了大雁“在所有其间有土地的地方生出了小雁”,称这是“每年一度的,以食品换取光明,以冬季的温暖换取夏季的僻静的交易”。我们可以发现,大雁的迁徙也是在播种生命。而利奥波德主张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自然,以尊敬、热爱和赞美面对土地。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他的这种理想,而文章原本看似简单的主题也由此得以拓展升华。

  立足细节描写,纵向拓展课堂,不需要令人眼花缭乱的方法,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阅读、比较以及思考。但它源于文本,并且可以有效地将课堂教学的不同步骤联为一体,帮助学生去思考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及思想,语文的重量就在此一点点积淀起来,直至感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

  作者简介:徐志耀,南京弘光中学教师。从教近20年,5年前方开始写点东西,近年来略有小成。厚重的语文,灵动的课堂。2011年起,十余篇文章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国家级教学核心刊物上。博客地址:https://xuzhiyao.blog.zhyww.cn/

编辑:王冬茹 制作:尹东

感谢您抽出· 来阅读此文

↓↓↓

相关文章:

  • 万博语文老师_万博老师课程经典励志语录2024-11-30 09:01:06
  • 万博老师_万博老师课程经典励志语录2024-11-30 09:01:06
  • 老师点名的奇葩名字_【哈哈哈】盘点这些年遇到的奇葩名字,老师一点名就给跪了!2024-11-30 09:01:06
  • 笑话?优秀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优秀的学生源于优秀的老师2024-11-30 09:01:06
  • 广州一小学生考试得0分,老师简直吐血三碗!快来看看卷子上-一位学生考了0分老师却哭了2024-11-30 09:01:06
  • 痛心!无良老师和无知的家长,正在联手毁掉孩子的音乐教育-无良老师对孩子伤害有多大2024-11-30 09:01:06
  • 【文本解读】徐志耀:在细节研读中积淀语文的重量-徐志伟语文2024-11-30 09:01:06
  • 亲爱的老师和好朋友_亲爱的老师我们和您永远在一起!!!!!2024-11-30 09:01:06
  • 文章已关闭评论!